生态系统理论源于生物学的概念,而社会工作的生态系统理论则与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人在情境中”(“人在情境中”的理论(person-in-situation)认为,人不是完全独立自存的个体,研究一个人,必须将其放到他所处的环境中进行,即他的家庭、学校、工作场所等。应该注重研究案主的环境和社会环境间各要素的关系,即人在情境。人受到环境压力和人们彼此冲突的影响和困扰,因此要用系统的方法去分析情境中人们的行动。)的观点一脉相承。
生物学认为,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为了生存或延续物种而与所栖息的环境保持的一种适切的调和程度,是生物本身所具有的一种因应环境变化的自身的自动调整能力,目的在于达到本身的顺利发展和生长。
栖息地指人生活的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当栖息地有丰富的资源,能够提供有机体成长和发展所需时,人就会逐渐地繁殖和成长;当栖息地缺乏必要的资源,人的生理、社会、情绪的发展和相关的行为功能则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有机体或有生命力的系统和其所处环境间维持着持续且交流的关系。人们和他们所处的环境也被视为相互依赖且彼此辅助的一个整体,人和环境在这个整体里,互为对方进行持续的改变和塑造。个人与朋友、亲戚、邻居、工作或单位,甚至与宠物的联结所产生的支持性社会网络,可减轻生活压力对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这是一种“滋养性”的环境。
滋养性环境能够在适当的时刻和方式下提供必要的资源、安全与支持,以增进社区成员的认知、社会及情绪发展。相反,如果人面对生活压力又缺乏社会支持,便会出现严重沮丧,甚至产生偏差行为,这种环境即是不友善环境。不友善环境缺乏或扭曲了支持资源的提供,因而阻碍了人的发展和适应能力。
生存空间是指人在社会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这也是人成长过程的任务之一。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体需握有取得资源的机会,否则无法建立自己的生存空间,主张人类发展是成长中的个人与其环境间长期交流的结果,而不是单一的个人特质因素的产物。
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人类的发展公式是:D=f(P.E),即发展是人与环境( Person in Environment)的函数,主张个人的发展是主动的、有目的和目标的,人会为自己做最好的决定及选择。
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
生态系统理论的工作切入点
(2)中观系统(MEZZO SYSTEM)。这个系统是指对个人有影响的小群体,包括家庭、工作群体和社会群体。中观系统分为两个层次,一为中间系统(MESOSYSTEM),即两个以上的系统间发生关联,例如,一个孩子的“家和学校”;二为外在系统(EXOSYSTEM),即两个以上的关联系统,在同一个间接的外在系统中发生关联,例如,父母的工作场所。这些系统的关联构成一个在个体所处微观系统之外的中观系统。
(3)宏观系统(MACROSYSTEM)。这一系统是指比家庭等中观系统更大的群体和系统。影响个人的四个重要宏观系统是组织、机构、社区和文化。各系统层次在更宏观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发生关联,很多微观和中观层次的行为都需要干预其所在的宏观环境。例如,个人的行为就是源于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的,经这些系统模塑而成,因此即使服务对象是以个人身份前来求助,干预其所在的宏观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与服务对象有关的社会支持网络建构的议题。
依据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社会工作将焦点放在四个方面:
一是促进人们的成长和发展;
二是增强人们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是移除环境对人和群体的阻碍;
四是增加社会和物理环境对人们需求的响应和营养成分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