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姑娘,向您求救,从昨天开始,我一直头晕,不能下床活动,你能否帮我找个医生上门看看。拜托(拱手3次)”这是一条求救短信,来自一位70多岁的空巢老人王阿姨(化名)。
我不是直接收到这条短信的社工,是伍姑娘转告给我知道的。我是上一位服务老人的社工,而如今我已经离开了原有的服务机构。当收到这个情况的时候,我心中一紧,甚是担心。随即,与伍姑娘商讨处理跟进的方法,由伍姑娘进行紧急介入。到此时,老人的事情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处理,伍姑娘也制定了后期的跟进计划。我也算是放下心来,静静的回顾过程,逐字逐句的看着短信的内容,心中有一份感动涌流,我觉得需要写点什么吧,于是便有了此文。
首先,我想谈一谈的是:社工服务延续性的重要。
王阿姨和老伴李叔(化名)就是这对空巢老人。他们有2个儿子,1个在国外定居,1个在外省定居,所以留下二老在广州独自生活。
2014年李叔中风了,需要紧急住院,但是医院又没有床位,无法给老人住院。而王阿姨自己一个人也无法在家里照顾好李叔。王阿姨找了很多方法去求助,均求助无果,最后透过居委找到了社工。这也是第一位接触二老的社工。社工多方链接资源,最后帮老人解决了床位问题,也顺利的取得了二老的信任,老人也同意社工每月的上门探访。
2016年,第一位社工要走了,所以便将二老的跟进服务交给了我。二老身体都不好,李叔中风,无法自由行走;王阿姨则患有慢性病。虽然李阿姨特别关注养身,但是社工也担心二老独自生活,缺乏照顾。于是每次探访的时候,都向老人强调如果有事情,找不到人帮助的时候,一定要联系社工,并在老人手机中存下社工的电话。
有一次王阿姨真的找到了我。她说:“刘社工,我手机不知道怎么没有声音了,儿子打电话来,总是不知道,你可以帮我看看吗?”在很多人看来,多么小的一件事情。但,就是这件小事成了王阿姨的心头病。在老人需要的时候,作为社工的我们,就是他们的一根救命稻草。随着帮二老一次次解决这样的小事,再一次次的探访陪他们说话,社工与老人间彼此的关系也就一步步的加深了。
2017年,我也要离开当时的工作岗位了,所以需要有下一位社工来接手了。于是跟进二老的服务就来到了伍姑娘这里。也正是这样,2018年的今天,伍姑娘收到了王阿姨的求救短信。
虽然先后都是不同的社工,但是这并未影响到王阿姨对社工的信任。在最无助的时候,这位老母亲不想让自己孩子知道后会担心,所以,她能想到的求助对象就是社工。正是社工服务的这份延续性,让这封求救的短信发到了社工的手机上。也正是因为服务的延续性,让我看到点点滴滴的积累,只为等待使用它的那一天,这不也正是社工的信念和价值嘛。
谈了社工服务的延续性,接下来,我还想谈谈老人的这封求救短信,也让我甚是感动。
先说说求救行为,这已经是一件非常值得鼓励和肯定的了。记得刚刚接触二老的时候,让他们有事情就主动找社工,但是阿姨会说“小事就不用麻烦你们了”,其实我想说哪怕是叫我来陪你们说说话,我也会很乐意的呀。但是,我们都明白的,拗不过老人家,他们就怕麻烦别人。但是这次,他们踏出了这一步。
再来说说“这一步”吧,其实也是我非常不想看到的。仔细看看老人的短信内容“头晕、不能下床活动”,在联想一下她的年纪,以及家中还有位中风的老伴需要照顾,这种情景下的求助,可想而知已经是到了多么困难的时刻了。这已经是迫不得已要向人求助了。所以当我看到短信的那刻,都不敢多想,只想尽快有人能去他们家看看他们的情况。好在,一切都还好。所以,这也让我意识到,在以后的服务中,仍需要我们不断的提醒服务对象:我们社工不怕麻烦,我们喜欢你们来麻烦我们。
这短信,值得我逐字逐句的细细品味,因为它流露着力量和暖暖的情。王阿姨已经70多岁了,是一位知识分子,书香门第出生。她选择了“您”这个词来称呼社工,这对社工而言是多么高的一份尊重啊。在看看“能否”二字,虽然是求助短信,但都用着询问的口吻。从这条数十字的短信里面,我感受到王阿姨对社工的深深敬意。所以,不禁的一遍遍的去品读这条短信,因为它的字里行间都让我感受到了力量和价值。
一条短信,即是求救的信号,也是对社工的一份肯定和认同。所以,在此我也想向二老说:“谢谢你们这样的信任社工。谢谢,愿你们一切安好!”
作者:文木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