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社工”的小因果_彭外梅

 社会工作文章摘要:我与“社工”的小因果_彭外梅 “社工”总让人感觉它是在帮助他人,但我与它相识2年,从“社工”种子生根发芽到现在变成一颗小树苗,我相信未来,我能与它在大亚湾的土地上一起结出小果子

文/惠州大亚湾区惠心社会服务发展中心 彭外梅

 

初识“社工”是2013年在师姐拍毕业照时发现原来政法学院里有个专业叫“社会工作”,脑海中慢慢有了一颗小种子在扎根。而正式与“社工”打交道,种下这颗“社工”种子,则是在2016年我加入到惠心大家庭,到惠州大亚湾区塘布村驻点,做一线社工开始。经过2年多的社区服务,从一开始不懂“社工”为何,到现在与我们惠心的小团队一起扎根大亚湾,为大亚湾社工发展贡献一份绵力,慢慢长成了一颗小树。

 

因为专业的不同,所以对“社工”的理解,以为与志愿者相似,区别只是在否有偿性以及服务的策划的全面性。因此,我在塘布开展的第一个服务,没有运用任何的社工专业手法(即使我当时已通过助理社会工作师,但仍停留在这种思想模式上,相信很多小伙伴也有同感{哭}),与大学时组织活动相似,写一份计划书,组织人员参与,写一个通讯稿、总结,就完结了一个活动。然而......“社工”并不是这样的,首先得理解为什么我要开这个服务,是基于社区什么样的群体、什么样的需求;开这个服务,我需要用到什么,如人、财、物;开完服务,对于参与者来说,Ta能收获什么;当这一思路清晰后,撰写计划书、开展服务、服务总结一切都变得明朗化。

 

接着,开服务时,人员的招募、场地的确认、物资的准备、同工之间的沟通与分工等,都会带来一些小小的挑战;服务过程中,由于每一个参与者的独特性,也许该方法对某人很适用,有些则反之,所以“社工”在这过程中又会经历一个小型过山车,时而开心,时而苦恼;最后,活动结束了,“社工”要变成一个“写工”,撰写活动通讯稿、活动总结,整理一整套的文书资料等交督导审批-反馈-修改-审批-反馈Ⅱ-修改Ⅱ-审批Ⅱ...-定稿,如此反复2-3次(文笔好、功夫深的应该一次就通过了,而对于初次接触的小伙伴来说,可能要修改2-3次,我还试过5次的{哭丧脸}),这样一个完整的服务才算完成,“社工”才算开完了一个服务,与我想象的、学生时的不一样不一样呀。但“社工”这颗种子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慢慢的生根发芽了。

 

不知这个“社工”是否与你想象的也不一样,或者与你正在做的“社工”不一样?觉得这个“社工”有点像傻子,政府、机构、社会都在倡导“减负”,而Ta非但没减,反而增加了更多工作,明明可一步到位的工作,却要多想几步,反复修改,脑子真的可能“锈掉”了{笑哭}。但就因为这样的一个“社工”,让我跟它结下了一个小因果,让我在“社工”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它教会我换位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替他人考虑,如果这个事发生在我的身上:我的态度和处理方法是?当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Ta的态度和做法又是怎么样的呢?它让我考虑得更多更全面,让毛躁的我,慢慢也变得细心。它教会我保持学习能力,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我对社工理论不熟悉,但我可以学;我不会开小组、不会开个案,但我可以学;我不知道怎么做调研,但我可以学;我不知道如何跟人更好的相处,但我可以学;我不知道……,但我都可以学,因为不懂不会,所以要学,因为难,所以要学,就是因为这样一个职业的理念——自助助人,在我学习的同时,让我更好的成长......

 

“社工”总让人感觉它是在帮助他人,但我与它相识2年,从“社工”种子生根发芽到现在变成一颗小树苗,我相信未来,我能与它在大亚湾的土地上一起结出小果子。


社工是个啥——“社会工作”科普版
本文《我与“社工”的小因果_彭外梅》由社会工作者小编收集整理网络,并不代表社工网的观点,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社会工作知识的文章,请点击查看社会工作博客网其它文章,请关注社会工作者博客网,本文地址:http://www.shehuigongzuozhe.net/shehuigonzuo/meiriyitie/12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