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普爱英杰
评估之于社工,犹如紧箍咒之于孙悟空,哪怕你有多大的能耐也逃脱不了。在广州,每个家综每年都有两次评估,一次是中期一次是末期。这不,3月6日穗东中心迎来了它的第五次评估,同时我也迎来了人生中的第四次评估,与前三次的评估一样,评估完后总有很多感受,而我喜欢将这些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以便在回顾社工历程的时候,能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以下便是我经历了四次评估的感受及一些思考吧。
同样的评估,心态却全然不同。记得第一次评估前,自己很紧张,因为各项指标完成的很低,至今我仍然记得各项指标的数据,个案3个,小组3个,活动3个,电访16个,探访41户,调研1次,每一项完成量都在30%左右,电访甚至低到4%,那时候中心负责人不断在鼓励和安慰:“指标只是评估中的一部分,中期评估主要还是看你服务的基础打的牢不牢”,我就这样怀揣着不安的心等待着评估。那天评估我们的是中大的万教授,他对残障领域构建“无障碍社区”的理念给予了肯定,同时也因为残障领域是新开的服务项目,指标完成低,他表示谅解,在万教授的身上我感受到了教师的情怀,循循的教导,中肯的建议,完全没有之前同工们所讲的评估其实就是鸡蛋里挑骨头、专门来挑刺来找茬的一件事情。
第二次评估是一位来自香港的专家江sir,与其说他是评估专家,不如称他为督导更为贴切,整场评估下来,其实就是一个督导的过程。我的很多困惑,在江sir身上找到了答案,大到方向性的,小到实务细节上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一、服务的整合性。点,线,面,网。服务的点永远也不是孤立的,它是有内在联系的,关键是我们如何将这些点联系起来,形成一张网;然后是家访,家访后要分析和梳理,以便跟进;最后就是如何整合各部之间的资源,达到效能的最大释放!二、服务的专业性。其一是助人的专业性,同是助人活动,但是社工助人如何有区别于街边那些卖鱼卖豆腐的大叔大妈助人呢?社工是有职业操守,价值理念,专业方法的,如何在助人的过程中把这些社工元素运用到小组个案中去呢,这就要求每位同工要熟悉这些技巧,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反思,多总结,积累经验!其二是康乐性活动的专业性。康乐活动很多同工认为专业性不高,其实不然,针对此江老师建议搞成系列性有深度的活动,系列活动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三、服务目标指标化。相信这个很多同工第一次听吧,我当时也很奇怪,目标还有指标化的啊?确实是这样的,如我们搞一个活动,目标一是拓展服务对象的人际交往圈,这个目标没错,但是问题是拓展他的交往圈,这个圈怎么算呢?五个还是十个,还是...所以如果我们要目标指标化后,目标就更容易达成就会更加明了。四、工作态度。社会工作不能将它看成一份工作或者一份职业,它是一份为民众谋福利的事业,是生命的事业!
第三次的评估专家是潘职的张老师,张老师是一个非常较真的评估专家,一开始评估,她就拿着年度计划一项一项的和社工对,服务源于需求,她质问社工这些需求是如何得来的,得知是通过调研问卷,她又问,如何开展调研,抽样的方法是什么,如何做需求分析,写需求报告,然后看年度主题和年度目标,是否和需求一致,最后在后年度服务推进是否与目标一致,一层层,稍微有一点胆怯的同工都会被张老师这认真劲吓坏,幸好我还是招架住了,现在回想起来都有点后怕。我有条不紊的回答着张老师的问题,并时不时和张老师探讨着残障服务社会工作的方向,从这里我们找到了共同点,她告知社工,康复需求是残障人士很突出的一个需求,社工不能忽略这个需求,残障人士社会工作也不外乎是四个方面的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社区康复,教育康复。吸纳了张老师的建议,结合辖区残障人士的需求,残障领域本年度在康复这一块做了很多工作,如我们回应了社区部分中风致残人士的康复需求,专门聘请了康复治疗师为其提供康复训练服务,同时也对部分重度智力障碍人士提供认知训练的康复服务以及为部分轻度精神康复者提供园艺治疗的康复服务。
第四次也是一位来自香港的专家符sir,香港的专家给人的感觉都一样,特别像督导。这次的评估和以往的不一样,特别注重服务的理念及服务的逻辑。有着前三次的评估经验,这次的评估显然谈定和从容了很多,在给专家讲述着服务理念的时候有点激动,那种激动不是紧张的激动而是真的很想将自己的想法告知专家,希望能争取他的认同得到他的支持,符sir示意,不用着急,慢慢讲,讲述完毕后,他很赞同残障领域的“幸福无障碍”服务理念,确实残障人士的最大的问题就是障碍问题,残障人士在生活和工作中存在不同的障碍,如工作受人歧视,出行不方便,婚姻不如意,权益得不到维护,又无法接受正常教育等等,如果我们的工作能降低和消除这些障碍,那残障人士回归社会和恢复社会功能就水到渠成了。在香港,我看到坐轮椅的残障人士自由出入地铁站,在广州,找得到这种现象吗,很多人都认为残疾人,就应该呆在家里,不应该四处走动,我真想对那些人说,残障人士并不比你们当中任何一个人差,他们只是在某方面存在功能的缺失而导致某方面的障碍而已,他并不是废人,请你们尊重他们。
服务逻辑也是本次评估专家关注的,需求评估——服务计划——服务推进——服务成效是一条线的,这一条线环环相扣。符sir很关注服务成效,他问到服务的范围,当得知社工服务覆盖到三个社区的时候,他给予了肯定,他告知社工政府给200万,如果来来去去都是服务那几个或者十几个人的话,还不如把这些钱分给这些人,一人都能分几万或者几十万,总比你那些活动实际的多。符sir告知社工,社会工作就是一种软实力,她不反对政府维稳,其实社会工作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方式。符sir肯定社工统筹社区资源的能力,赞扬社工在和区康复中心、残联、工疗站、社区卫生中心都有紧密合作,希望社工能在链接资源上再提升一个层次,尝试与社会企业合作,例如说服企业老总让其旗下的员工都购买一支由残障人士手工做的康乃磬在母亲节的时候送给父母。同时符sir指出了社工的专业技巧方面的不足,并希望社工在日后的工作中注重提升。
四次的评估,两年的一线服务,仅用一些文字难以写出来的,只要一天还做社工,就还会接受评估,评估之于我其实就如读书时的期中和期末考试一样,它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过程,成绩的好与坏,并不是那么的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是否通过评估有所反思,有所成长。在评估之前,受主任委托,我专门做了一个ppt“评估那些事”与同工分享评估的点点滴滴,在谈到以什么姿态对待评估专家时,我主张以平等的不卑不亢的姿态面对评估专家,评估专家也是人,在他们面前我们没必觉得要低他一等或者害怕他,能成为专家说明他们在实务经验或者理论基础上都比我们强,但是请记住,我们才是最贴近服务对象的,我们最有发言权。通过了四次的评估,个人觉得评估与被评估真不是一对矛盾体,只要我们都本着真诚负责任的态度,共同推动者行业发展的目标,评估才能发挥它最大的功能。通过评估我也感受到行业的飞速发展,评估专家从一开始注重家综做了什么,到怎么做,到现在的做的怎么样,可以看得出专家或者购买方越来越注重服务的专业性及服务的成效了,我无不为此感到振奋,这是一件好事,说明我们的行业在不断的进步,幸运自己在这个大环境中成长起来,一万小时定律,我坚信七年后,社会工作行业一定会更加成熟和完善,而那时候的我也会成为一名更加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加油,同工们!
社居易-未来社工:01评估是行业发展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