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王瑞鸿

 社会工作文章摘要:社工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王瑞鸿 经过紧急处理,几个胆子大的同学陆续开始道出了原委,原来不知为何,学生们被严格限制只能在某个区域进行专业实习,而这个区域并不是每个机构都完全适合不同的学生需求,结果导致学生的实习任务和实习机构日常工作并不完全适配,但学生又没有权利调配

来源:浦东社工协会 作者:王瑞鸿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           

 

在许多人的眼中,社会工作就等同于爱,那么,为什么要把爱与愤怒强加在一起呢? 

 

一、老师,我们不会愤怒!

 

那天给学生上课,乌压压满屋的研究生,都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即使不说,你也看得出,每个年轻人内心中都在升腾着社会工作的雄心壮志!

 

在给学生讲课时,我脱口而出:“要做一个有尊严的社工!”这句话是我后来经常提及的,也是我发自内心的希望和祝愿。

 

可是,话音刚落,我就感觉到了满屋的异样,之前当我讲到这句话时,很多年轻的准社工们满脸都是兴奋和喜悦,而这次,原本叽叽喳喳的屋子里突然死一样寂静。

 

我真的很好奇,真的很莫名,甚至感到一丝恐惧,因为我分明看到一个年轻姑娘看着我,两只眼睛充满了泪水,还有越来越多的同学,悲愤的情绪正在点燃。

 

为什么?这到底是为什么?

 

在我的追问下,一个女生艰难地开了口,她说:“老师,你讲的很好,可是,我们根本就体会不到做社工的尊严……”话没有讲完,整个人就开始哽咽,全班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很压抑,更多的女生满含热泪。

 

在给学生们上课时,我一直小心翼翼,生怕一不小心毁灭了她们内心中的希望和热情,但现在,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会一下子把课堂的气氛完全倒转。

 

经过紧急处理,几个胆子大的同学陆续开始道出了原委,原来不知为何,学生们被严格限制只能在某个区域进行专业实习,而这个区域并不是每个机构都完全适合不同的学生需求,结果导致学生的实习任务和实习机构日常工作并不完全适配,但学生又没有权利调配,于是,只能硬着头皮前来实习,可想而知的是,实习结果并不理想,于是,实习机构的质疑以及指导老师的批评就接踵而至,实习的过程本来应该充满专业的成长喜悦,结果变成了各种强制和压迫,于是,学生们的专业热情被一点一点熄灭,专业的尊严被一点一点打碎,实习的过程成了煎熬的过程,也正因为如此,当我提到“做一个有尊严的社工”时,学生内心最软弱的地方一下子被戳中。

 

这也是我这么多年来从事专业教学中从未见过的场面,它深深震撼了我,你很难想象,在社会工作的名义下,社会工作年轻人的尊严就这样被残忍碾压。

 

这也是我这么多年专业教学生涯中非常愤怒的经历,社会工作强调的是专业助人,可是,当我们社工人面对困窘时,为什么却连自己都无法自救?是不是我们的专业教育真的出了问题?!

 

更令人伤心的是,那么多的学生就这么无辜地忍受着,无奈地重复着,为什么竟然没有人想到去倡导?去行动?去抗争?这些理念和方法本来就应该是社会工作教科书中最基本的构成啊!

 

二、朋友,我不敢愤怒!

 

那次我去一家社工机构督导,机构的负责人是个男性,长得五大三粗,很有一种力量感。

 

一见面,机构负责人满脸无奈,恨恨地说,自己被黑了。仔细打探方才得知,他们机构参加政府组织的招投标,项目几经厮杀,最终被入围中选,获得了近百万的资助,机构上下欢欣鼓舞。

 

 可是,欢呼声未落,财政局就打电话过来说:“你们的项目预算不合规定,直接取消获选资格。”

 

 机构负责人当时就蒙了,怎么也没想到会有这样一出,怎么会在这里摔了个大跟斗?

 

痛定思痛,机构上下集体反思,突然有社工说:按照招投标流程,财政局是只负责发钱的,是否确定入围则是由招投标委员会来确定的,换句话说,财政局是没有权力否决这个最终入围的结果的!

 

一语点醒梦中人,于是,机构迅速聘请了专业律师,拉开架势要和财政局打官司,最终的结果出乎意料的简单,一上法庭,财政局就输了个底儿朝天,法院裁决:财政局违法行政,无权撤销社工机构的项目入选资格,必须按时支付项目款!

 

这简直是天大的好事啊,目前,国内社工机构绝大部分都是在承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在政府和社工机构之间,的确存在着不平等博弈,也不排除不健全的管理机制下出现部分不如人意的错误。但大部分情况下,很多社工机构都只能采取隐忍,有的社工机构负责人甚至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又能奈何?!

 

这次社工机构通过法律诉讼捍卫了自己机构的权利,约束了政府任意行政,提醒了政府依法行政,简直是大快人心,这是再好不过的教科书啊!

 

“可是,为什么之前没有听说这件事呢?”

 

“现在也不迟,我这里有好几个社工界的大群,我来帮你推送一下消息,顺便给大家伙打打气,鼓鼓劲!”

 

我止不住激动地连声说。

 

“不用了!”

“真的不用了!!”

 

机构负责人连连摆手说,同时,他的脸上浮现出了更多的惊恐,而不是胜利的喜悦!

“为什么不宣传?”我非常好奇。

 

“唉,我还要继续在这个地方待下去,明年还要继续拿他们的项目……”

 

社工机构负责人幽幽地说。

 

三、是什么让我们无法愤怒?

 

就我个人而言,我始终认为,社会工作是以弱势社群为服务对象,以社会问题为解决目标,面对被伤害的群体,面对不公正的社会问题,没有任何一个人会完全保持中立和平静,愤怒恰恰说明你内心中始终未曾熄灭对于弱者的同情关爱以及对于公平社会的热爱和追求,我一直希望我的学生爱憎分明立场坚定,而不是是非不分首鼠两端。

大学时我读的是中文,那时很喜欢清代诗人赵翼的诗句:“国家不幸诗家幸”,我甚至想写一篇文章,名字叫做“国家不幸社工幸”,也是希望阐明社工的出发点是对弱者的同情以及对不公的愤怒,直到现在我都不认为技术精良情感冰冷的人会成为一个好社工!

 

可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社工逐渐变得越来越中立、越来越冷漠、甚至越来越犬儒?最令人尴尬的是,以社会问题为己任的社会工作者,在多次重大社会问题中异常默契地保持着缄默。

 

这其实也是这么多年我一直不断思考的问题,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两个方面出了问题:

 

其一,我们的社工教育出了问题。

 

每年的新生入学,不管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我都会做一个测试:

这个社会上有没有对错?

 

读者诸君也可以做一下,看看自己的答案是什么。

 

令我非常震惊的是,大部分同学都会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对错。后来我又延伸到了成人培训班,包括不同层级的干部培训班,同样的问题,同样的答案,同样的令我痛苦。

 

非常欣喜的是,每学期的课程结束后,我会再做一次同样的测试,结果会出现令人惊喜的反转,这给了我关于教育的信心和鼓励,也是我至今依然坚持写作和教育的主要动力之一。

 

很显然,当一个人内心深处没有对错,或者无法做出对错判断时,他是不可能愤怒的,或者说,即使有愤怒,也是非常虚妄的愤怒!

 

除了认知判断的混淆之外,常规的社工教育还有一个重大误区就是非评判,很多社工将非评判误读为不批评,甚至有社工说,当他面对案主的错误时,依然要保持接纳,依然不能批评!

 

说实话,面对社工这样的回答,我真的很无语,真的很悲哀,我真的不知道什么样的老师才会教出这样的学生?我完全无法想象这样的社工如何去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以成为案主?然后,这样的社工又如何面对案主的问题开展服务?

 

与非评判相应的还有一个就是价值中立,这也是被社工普遍误读误用滥用的另一个重要原理。很多人都知道社工是一个道德实践过程,社工是一个被道德注满的人。社工应该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所谓的中立更多指的是对问题和案主的前置研判以及具体服务过程中的理性持守,但这并不否定社工本来就应该具有的价值取向甚至情感偏好。

 

社会工作教育包括其他诸多教育中其实欠缺了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批判思维。记得当年修订教育部关于社会工作本科教学大纲时,我力主在培养目标中写入批判教育,结果还引起了莫名的争议。现在看来,缺乏应有的批判思维训练,最终产出的就是无头脑的乌合之众。

 

关于为什么我们无法愤怒的第二点,那就是我们的社会工作环境出了问题。社会工作相信人在环境中,所以,社会工作的问题本质上是社会工作所生存的环境出了问题,这个环境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也许我们需要再开一个专题,因为这个问题太重大太致命了,不是一言两语所能言清,更重要的,也不是我一个人所能解决,那么,为什么不是我们大家一起来思考,共同来解决呢?

 
本文《社工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王瑞鸿》由社会工作者小编收集整理网络,并不代表社工网的观点,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社会工作知识的文章,请点击查看社会工作博客网其它文章,请关注社会工作者博客网,本文地址:http://www.shehuigongzuozhe.net/shehuigonzuo/meiriyitie/12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