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社工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_吴芳

 社会工作文章摘要:小议社工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_吴芳 人力资源界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作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把人们的工作动机分为两个方面,其中一方面称之为保健因素,包括工资、福利、工作条件、管理措施、人际关系等,可以为员工提供基本的保障。

中国社会报  作者 吴 芳 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主任

 

社会对社工机构管理的特别性有不同的理解。有一部分人认为:社工机构的管理和企业是两个世界。而另一小部分人认为:社工机构的管理和企业其实区别很小。我曾经也认为社工机构的管理与企业没有什么区别。多年实践之后,我的看法有了改变,社工机构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性并没有那么大,也不是那么小。在管理实践中,我们会遇到和企业同样的困难,也会使用企业管理方法。但是,社工机构的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确有与企业存在根本区别之处。

 

人力资源界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作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把人们的工作动机分为两个方面,其中一方面称之为保健因素,包括工资、福利、工作条件、管理措施、人际关系等,可以为员工提供基本的保障。而另一方面称之为激励因素,可以提升人们的工作积极性,这些因素包括成就、被赞赏、挑战性的工作、发展机会等。大部分情况下,有保健因素,人们会留在组织,因责任而工作;而有了激励因素,人们则会在组织中因自我意愿而用“心”工作。

 

那么,这两方面的因素在社工机构中的情况如何呢?保健因素方面,除了人际关系以外,其他因素,由于社工机构资金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原因,往往做得不是很好。而激励因素方面,由于社工机构成员尤其是核心成员往往不是出于收入等“硬件”因素加入团队的,而是由于对机构的使命、任务的认同而加入的,所以对激励因素的要求就更高。事实上,对于社工机构的员工来说,激励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类保健因素。这就是企业与社工机构的最大区别。

 

分析这些,不是为了告诉大家,你只关注激励因素就好了。只是想告诉大家,保健因素是有可以接受的底线的,我们需要在这个底线之上不断提升,否则就要对团队人员流失做好思想准备。在某些情况下,通常意义上的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共同构成了社工机构的保健因素。对于社工机构而言,人才培养工作除了重视保健因素外,要高度重视激励因素。

 
本文《小议社工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殊性_吴芳》由社会工作者小编收集整理网络,并不代表社工网的观点,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社会工作知识的文章,请点击查看社会工作博客网其它文章,请关注社会工作者博客网,本文地址:http://www.shehuigongzuozhe.net/shehuigonzuo/meiriyitie/12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