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如何延续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有感
文/新现代社工 郭浩
认真学习了周文坤先生在2018年5月5日第337期《中国社会工作》上发表的精彩文章《如何延续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一文,受益颇深。
文中介绍了延续志愿者服务积极性的六点措施:
1、营造平等参与,增加延续服务可能
2、倡导尊重接纳,实现个人参与价值
3、开发适合岗位,满足不同服务需求
4、加强志愿者督导,增强志愿者服务能力
5、充分赋权志愿者,推动志愿者自主发展
6、及时表彰肯定,提升志愿者获得感
对此,我也深有同感。在我以前做义工去参加志愿服务时,活动负责人只是简单地告诉自己要负责哪一项具体的工作,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基本上都没有详细地告诉我原因,这样就会导致我在志愿服务时可能会有所偏差,不能完全有效地达到活动的目标。另外,感觉我就只是个免费的劳力,可有可无的,体现不了自身的价值,所以慢慢地就对志愿服务失去兴趣,基本上就很少参加志愿服务。
目前很多社区的志愿者大多都是因为上述原因,所以没有什么人愿意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导致后来我们在社区要开展青少年暑期活动时都找不到志愿者来协助。我们为此苦恼过,也为此彷徨过,后来想起周文坤先生的延续志愿者服务积极性的六点措施,再加上督导的指点,我们社工部主任就和大家商定新的措施来招募和延续志愿者的服务积极性:想要让自己的小孩参加社区举办的青少年暑期绘画、书法、葫芦丝和篮球培训小组,就要家长自己在半年内累计参加社区内的志愿服务满20小时以上。通过这条措施的有效激励,现在社区活动的志愿者招募贴一发出去,基本上半个小时以内就可以快速地全部招满了。 这是第一步,先招募到足够的志愿者。
另外,我们采取周文坤先生和督导的建议,尽量营造平等参与和充分赋权的良好氛围,让报名的志愿者和我们社工一起提前共同探讨活动开展的流程、场地的布置、人员的分工等项目,真真切切地让志愿者有种主人翁和合作伙伴的意识,可以畅所欲言地尽情提出建议和意见,同时自己也可以根据自身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岗位,更加有效地进行志愿服务,不再像是“伙计”那样被社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也不再会出现无法胜任某一既定岗位的问题。很多家长义工在自己早就已经满2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间后,依然还是非常积极地抢着报名参加社区活动的志愿服务。出现这一良好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志愿者能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可以为活动的开展出谋划策,群策群力,有效提高服务效率。这就是第二步,充分调动志愿者的参与感。
第三步,我们也非常注重志愿者的服务获得成就感,在每次活动后及时感谢和赞扬参与服务的志愿者,肯定和表彰志愿者的辛苦付出:每季度举办一次社区志愿者的生日会来感恩志愿者默默无私的奉献精神;每半年一次召开社区志愿者表彰大会和团队建设,增强团队凝聚力;不定期开展社区志愿者提升服务能力和技巧的培训。
通过以上各种措施,社工和义工的合作关系更加密切、更加融洽,社工开展起社区活动来也得心应手、轻松搞定,而义工也更加愿意奉献自己的业余时间来支援社区活动,从而提升自身能力,体现自身价值,真正做到“社工+义工”双工联动,和谐社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