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和清 廖其能 许雅婷
“双百计划”是广东省民政厅实施的一项推进粤东、粤西、粤北社会工作发展的专项计划,200 个乡镇(街道)的社会工作站和近千名社会工作者通过持续深耕基层, 以专业的力量践行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群众路线。在社区为本的专业理念指导下,“双百”社工逐步摸索出以下三方面的服务经验和处境化的实务模式。
驻村:扎根社区的社会工作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由此,扎根社区的社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社区将是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实施的重要阵地,也是社会治理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场域。
“双百计划”本着社区为本的理念和整合社会工作的策略,将社工站设在弱势边缘群体集中的村(社区)之中。双百社工坚持驻村入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简称“三同”),深度同理每位民政服务对象和弱势边缘群体的日常生活困苦、希望和愿望,为其精准对接国家福利政策和社会资源, 使政策服务能精准到户,发挥“雪中送炭”的民生兜底作用。同时, 在相伴同行中,“双百”社工发挥社会学的想象力,寻找个人困境的历史社会根源,激活社区内生力量,共同推动群众生活的改善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重回珍妮·亚当斯(J a n e Addams)(1860-1935)社区睦邻运动传统,重拾“人民的社会工作”。如果社会工作者无法扎根社区,走不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社会工作专业就无法赢得民心,更谈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也难以实现美好社区和幸福生活的理想。
“双百计划”之所以用五年或更长的时间扎根社区,就是期望社会工作者能从救助服务者转变成为相伴同行者和能力建设者的角色,通过长期的同行过程,激活社区内生力量,并借助本土文化的力量,再造村(社区)自助、互助、共助的自治体系。同时,社会工作者作为改变的催化者,还可以逐步以点带面联结更多的社群和城乡社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双百计划”落地一年来,社会工作者通过“三同”、举办喜闻乐见的社区文娱活动、链接政府及社会资源, 对民政对象和困难群体进行社会工作个案救助, 并推动社区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等做法,获得各级政府和村(社)群众的认同和欢迎,值得发扬光大。
实务:服务过程的行动研究与社区自治
要持守社区为本的理论视野, 必须落实社会工作服务过程的行动研究。许多人认为“社会工作就是做服务的,研究是学者的事情”, 也有人认为“‘双百计划’的行动研究是学者做研究的”。诸如此类的看法是错误的,是对专业服务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最大误解。从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和《实践论》等光辉著作得到启发,“双百”社工既认同“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 就是解决问题”,更坚守服务过程的行动研究。正如毛泽东所言,要想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的错误,“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研究- 服务- 研究),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因此,“双百”社工服务过程的行动研究是知行合一(认识与实践统一)的过程。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过程既是社区评估的行动研究和行动过程的反思性研究,也是行动者反身性研究(社会工作者对自我专业身份认定)。行动研究或服务过程有三个步骤:第一步,行动、归纳与总结(概括),即行动者将行动及时地进行归纳、总结与梳理; 第二步,行动、提炼与总结(概念化), 即行动者对其行动进一步提炼,并对行动进行概念化;第三步,行动、处遇模式与总结(理论化),即行动与理论进行对话,通过行动研究(服务过程)生产出新的行动知识和理论,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年的实践证明,将“双百”社工专业服务的过程定位为行动研究的过程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双百社工是依靠“搞好关系”“摸清情况”“聚起人气”“找准方向”四大任务的行动研究过程,“起好步、做好事、扎下根”的。
一落地,每位“双百”社工就必须做到“十要十不要”:“要驻村居入户与群众打成一片,不要上班下班等案主上门”;“要主动搭讪、刷脸, 保持弱势优先,要逢人便问,亲近老人、孩子和妇女等弱势群体和民政救助对象,不要一脸严肃令人生畏与陌生”;“要多问什么、怎么样、为什么,不要不闻不问,视而不见(深度访谈)”;“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不要一问一答做问卷( 口述历史) ; 要看见一举一动来龙去脉,不要蜻蜓点水浮光掠影( 参与观察)”;“要及时整理记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要过了就忘靠想象”;“要用心用力跑起来,不要坐着不动无所作为( 用脚画社区地图)”;“要挖掘优势和资产,不要专看问题和不足( 优势视角及人文地产景的社区资产地图)”; “要有愿景规划和计划, 不要想起一出是一出( 计划与评估)”;“要一起共同做事情,不要大包大揽假慷慨( 组织与能力建设)”。
200 个社工站硬是依靠“四大任务”的行动研究过程,不仅落地生根, 而且逐步完成高质量的社区行动研究(专业服务过程)报告,依据研究报告的“53111”逐步成型。可以相信, 理论与实践循环往复的最终归宿是通向社区自治,目标是在城乡社区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跟进:“目标-计划-过程”的管理与评估
“双百计划”的设计分三个层面:愿景、方法、路径。扎根社区的社会工作理念(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为“双百”社工提供了描绘美好社区和幸福生活愿景的理论依据;行动研究(服务过程)为实现这一愿景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方法论; 而“目标- 计划- 过程”的跟进、管理以及评估专业推进体系是实现这一愿景的路径和制度保障。这要求双百社工将这三个层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展开行动。“双百”社工的行动是有计划的,不是盲目的行动。具体言之,“双百”社工必须通过制订计划来推进,而计划是以目标为导向, 目标源于愿景,愿景则来自社区评估的行动研究。整个环节中,社区评估的行动研究是关键,它是未来5 年“双百”社工一切行动的依据。这种设计体现的是社区为本而非社工为本或专家为本的理念。因此,“双百计划”要求每个站点找准社区服务行动方向、目标和切入点,在接下来4 年间要不断完善社区需求评估的行动研究,以确保高质量的专业服务能因地制宜和科学有效。
高质量的社区行动研究(服务过程)实际操作就是“53111”的制订过程。“5 ”是“双百”社工与政府、群众共同讨论出5 年愿景,“3 ”是根据5 年愿景细化出3 年目标和规划,第一个“1”是根据3 年目标和规划制订每年的目标和计划,第二个“1”是将目标和计划细化到每个月,第三个“1”是订出每周的目标和计划,最后形成工作推进图(甘特图)。因此,“53111”的制订是以愿景为导向的目标、计划和过程体系。
“53111”制订完成后,在行动中“双百”社工则是按照“53111”相反的顺序推进工作的开展,也即:一天一天做好了,一周目标实现;一周一周做好了,一月目标实现;一月一月做好了,一年目标实现;一年一年做好了,三年规划五年愿景才能实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依据高质量社区评估的行动研究(服务过程)报告,在清晰的“目标- 计划- 过程”的引导下,“双百计划”三级专业支持网络(项目办- 地区中心- 社工站)就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同时,进度分工清清楚楚,团队就会各司其职, 齐头并进,工作进展日新月异。
(作者:张和清系中山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授;廖其能、许雅婷系资深社会工作者,分别是“双百计划” 项目办粤北和粤东地区项目专员)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工作》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