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绝大多数的孩子都不会思考这个问题,他们把家长对他们的爱当成理所应当,如果家长一旦做得不符合他们的心意,他们甚至还会怨恨家长。其实,现在大多数的孩子不仅认为家长对他们的爱是理所应当的,他们甚至还苛刻地要求老师、同学,甚至是陌生人都爱他们,无条件地帮助他们。
因此,我们的孩子常常会碰壁,他们经常这样抱怨:
“老师太不公平了,他总是与我作对!”
“同学太不够意思了,做游戏时他们不让着我。”
“这个路人怎么这样,我问个路,他都不告诉我里。”
有人问一位心理学家:“为什么很多人总喜欢抱怨呢?”心理学家很严肃地说:“因为这些人不懂得感恩!”
是的,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永远也看不到别人对他们的好,他们只知道一味地苛求别人为他做这、做那。因此,这些人是永远也不会快乐的。
对于孩子来讲,如果他们不懂得感恩,他们会不停地抱怨,抱怨老师、抱怨家长、抱怨同学们,甚至还会产生这样的思想:我是小孩子,每个人都要帮助我,陌生人也不例外。
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孩子总持有这样的思想,虽然他们的年龄每年都在增加,但他们的心理却并不会随之一起成长。在与人交往时,这样的孩子时刻都会处于被动状态,希望别人来保护他们、帮助他们,当然,如果别人不能如他们所愿,他们便会产生怨恨情绪。由此我们可以想象,这些孩子的人际关系一定会一塌糊涂。
那么,如何让孩子学会感恩呢?
一位家长介绍了这样一种方法:
为了让女儿学着去感恩他人,我总会故意引导孩子把“感谢”这个动作延长。
女儿6岁生日那天,姑姑送给她一条漂亮的裙子,女儿喜欢得不得了,一直在向姑姑道谢。
晚上,送走了姑姑,我对孩子说:“女儿,姑姑送你这么漂亮的裙子,你高兴吗?”
“高兴,我非常高兴。”
那你怎么谢谢姑姑呀?”
“我白天早已经谢了姑姑了,怎么还要谢呀?”
“宝贝,你看,姑姑给你买了这么漂亮的裙子,她是很爱你的,为了表达谢意,你给姑姑写封感谢信,怎么样?”
女儿想了想,高兴地答应了。
这位家长的做法很科学,她让孩子通过写感谢信的方式向姑姑表达谢意,这的确把孩子“感谢”的动作大大延长了。同时,孩子肯定还会思考这些向题:姑姑为什么会送我生日礼物,为什么陌生人不会送我礼物;我应该怎样感谢姑姑,姑姑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感谢……
其实,家长让孩子写感谢信,在把“感谢”这个动作延长的同时,还巧妙地运用了“强化效应”,使孩子对这件事情的认识,由“感谢”向“感思”转化。
“强化效应’多用于孩子习惯、性格的培养方面。以培养孩子仔细的好习惯为例,如果家长不断向孩子强化仔细的观念并能通过训练让孩子掌握仔细的技巧、步骤,孩子很快就会养成仔细的好习惯。
在上述事例中也是如此,在平时,当孩子得到他人的礼物或帮助时,家长常常让孩子口头表达谢意,但当孩子随口说出“谢谢”这两个字时,感谢的动作也就结束了。但让孩子写感谢信则完全不同,在写感谢信的过程中,孩子会不断思考,这实则就是对“感谢”的一种强化,它会使孩子对“感谢”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所以,在这种“强化”的基础上,在孩子的心目中,“感谢”就会变成一种“感恩”。
懂得“感恩”的孩子,不会把别人对他的爱当成理所应当,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他们的父母;他们更不会去苛求别人的爱与帮助……相反,他们懂得主动去爱别人、帮助别人,这样的孩子一定能赢得大家的喜爱。 来源:网易号 编辑:李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