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社工的疑惑,在于你不够了解
文/三亚汇智社会工作服务社 王小金
在大学期间,我加入学校的社会工作者协会,参与社团组织的到特殊教育学校、敬老院开展的活动,接触的更多是孤寡老人、聋哑儿童等特殊群体,我们和聋哑儿童利用纸笔缓慢沟通,一起开展运动比拼,制作手工;我们蹲在老人身旁,倾听他们当年的故事,为他们整理卫生,跟他们一起唱军歌。虽然语言不通,但是我们总会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眼神交流和肢体安慰,给予他们转达自己的鼓励和支持。而他们每次离开时的依依不舍的神情和一定将我们送到门口,集体挥手再见的场面,让我感受到志愿服务的温暖,让我明确的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
2016年10月,我回到家乡海南,从事社区社会工作的家庭领域,更多服务于妇女群体和儿童群体。我们为妇女提供赋能服务,鼓励社区的家长关注家庭教育,注重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作为一个社会专业大四的学生,我能力、阅历有限,常常因为无法帮助服务对象解决一些问题而困扰,怀疑自己,找不到做社工的意义。理论与实践的差别,打击我做社工的信念,有多离开的想法。我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疑惑,是基于对于这个行业的浅了解。
其实,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在我国还属于探索阶段,在海南更是还处于萌芽阶段。但是,党和政府一直在积极探讨如何更好的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不仅多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促进社会工作,加快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也发布了相关政策条例。2016年9月1日,《中国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开始实施;2017年12月1日,《志愿服务条例》开始实施。海南省也是出台相关规定,积极引进北上广社会工作优秀机构和人才,组织和引导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的发展。参加工作之后,我也是多次参与政府组织的社工人才培训和机构内部组织的相关培训,积极行业同工交流学习。在这过程中,我逐渐明白社工作为党和政府的基层把手,要积极拥护党和政府,做好人民与党和政府的沟通桥梁。作为一线社工,我们应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助人自助”“以人为本”的初心,坚持尊重、接纳、平等、中立等价值理念,响应政府加快社工人才建设的政策,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
真拼过,才会懂。如今,我已从事社工行业2年半,在同一个机构,一个驻点,奋斗了两年,在这两年里,我尽力做好每一份工作,学会坦然面对做的不好的地方,敢于面对现实,积极分析总结,汲取教训。积极关注时事,党和政府的引导走向,加以学习和反思,逐渐补充对于社工认知的空白,更坚定最初的梦想。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难免会产生情怀,想到终有离开的一天,不免有些哀愁和不舍。毕竟,这个期间,我看着社区的小朋友一天天长大,经历过长者对象的离别,看到他们对于社工态度的改变。越来越喜欢社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社工与居民的关系越来越好。在近期开展的结项活动中,我们将2017年至2018年的服务剪影,整理、制作成展板进行展示。其实,看着一张张服务剪影和服务对象给我们写的感谢书信,感触更深的应该是社工。让我想起,他们那一声声“社工姐姐”的呼唤和“社工,什么时候开活动啊”的询问,参与服务的一张张笑脸,还有说着“社工,我好喜欢你哦”的拥抱,这些点点滴滴让我再次感受到做社工的温暖。
最后,想以服务对象的感言为结尾,向同样奋斗在一线社工岗位上的同行致敬。“社工,为社区带来春风,为社区带来温暖,为社区创建和谐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感谢社工关怀社区老人,关爱社区儿童,无数次的活动,为社区留下欢声笑语,温暖了大家的心。社工,你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