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文丽,论“精准”惩罚守规矩者
作者:梦享者之旅
这是成文丽发起的传递正能量活动的第十二篇文章。
成文丽发起的传递正能量活动(第二期)继续来袭,本期活动将为期五个月,期望更多人关注、了解、参与、支持、分享社工基本价值观、传递正能量的活动。截止到2019年2月底,笔者将继续分享10篇原创文章,期望收到共计4万的阅读量,1万元打赏,0.4万文末点赞。
转发、打赏、留言、撰写文章分享经验就可以参与。您的参与会让更多人关注、了解、参与、支持、分享社工价值观,传递正能量。也会让更多人相信努力的力量,能够不抱怨,认真解决问题。更可能营造出关注社工价值观、相信努力的力量、传递正能量的社会氛围。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然而,日常生活中,不守规矩的事情屡见不鲜。比如,凑够一群人就过马路,比如活动迟到屡见不鲜,比如活动过后垃圾满地。这样的事情耳熟能详,司空见惯,也就不足为奇。笔者曾和人探讨过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有人说因为个体素质不高,有人说因为违规代价太低。原因多样,每一个都是可能的答案。然而笔者认为,除却这些因素外,另外一种隐性的原因造成的影响更大,也更深远,那就是“精准”的惩罚守规矩者。
笔者认为,所谓的规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对个人、对群体、对社会只会起到鼓励或者禁止的作用,没有所谓的中间地带。任何一项政策、制度的实施,都必然会鼓励或者禁止人们去做某事。若是一项规章制度不能让违规者承担应有的责任,就会变成“精准”的惩罚守规矩者。毕竟,以是否守规矩来划分人群,只能分成守规矩者和违规者。违规必然会产生相应代价,违规者不承担相应代价,也就只有守规矩者承担相应代价了。
以笔者的一次经历为例。笔者曾协助策划过一次班级活动,活动前已明确费用平摊。最初有十多人报名,活动当天有人因故缺席。组织者预备让出席者平摊当次活动的费用,因笔者的一番解释,最终让所有报名参与的人平摊当次活动费用。当时,笔者的理由如下:
首先,活动前已说好报名参与就要平摊费用。既然报名参与活动,就是承诺承担这笔费用。不管最终是否参与都应当履行最初的承诺,平摊相应费用。其次,若是出席者平摊这次费用,其实是让遵守本次约定的人,也就是俗称的守规矩者承担缺席者本应承担的责任。诚然,缺席者并非是有意不出席,但不管是否出席都应当承担相应费用。如果出席者承担缺席者本应承担的费用,那意味着遵守规矩并不能享受守规则而带来的好处,反而要为不守规矩的人买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这种违规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到本应有的公平,影响到活动组织者的积极性 ,也会影响到活动的氛围。更会让其他人认为,违规是无需付出任何代价,守规矩反而要承担违规者应付出的代价。长此以往,更少人会愿意去守规矩。而如果大家都不守规矩,我们生活的社会会变成怎样,可想而知。此外,违规需付出的代价越低,守规矩需付出的代价越大,也就会越少人愿意去守规矩。而长此以往,这种行为会带来的巨大的社会影响,需要花费极大代价才能有所改善,甚至付出巨大代价也很难改善。
前段时间,笔者在路边看到一个白头老人攀爬一堵高墙,当即以安全为由劝阻老人放弃这种危险行为。因着神志不清,老人不仅不听,反而以不认识为由出言斥责,威胁。整个过程中,笔者一直忐忑不安,之后每每路过都会担心,不知道再遇见这样的场景该怎么处理比较好。无法做到当作什么都没看见,更不敢极力劝阻直到老人安全。怎样做都可能错,怎样做都会让自己陷于两难处境。毕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助人已经成为一件需要权衡代价的事情了。若是老人力证笔者是个心怀不轨的陌生人,笔者真是百口莫辩。家里有矿,也许可以任性一下。家里没矿,真不敢随便任性。幸好路过的其他人、老人家属都对此表示感谢,笔者心里才没有那么沉重。
本来,遇见长者给予帮助是一件稀疏平常的事情,应当如同吃饭睡觉一样平常。然而,这类型行为可能带来的代价却让人不敢轻易相助。虽然现在有不少奖励善行的措施,但很多人行善时依然会担心这种行为是否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本不应负担的代价,而这也就是以往“精准”惩罚守规矩者所导致的后果。
笔者相信,所有规章制度的制定,初衷必然是好的。但在设计或者执行的时候需要考虑多一些,这样的规定落实到执行层面时是否真的公平,是否真的能够正确引导人们向善去恶,是否真的能够促进事情稳健、快速的发展。如若不然,就会出现“精准”惩罚守规矩者的现象,让大家基于守规矩要付出的代价而不敢守规矩。长此以往,终会出现劣币淘优币,劣行取代善行的现象。而这些会加剧人与人之间原本就脆弱的信任感,增加社会成本,影响社会资本的构建,更不利于稳定和谐的美丽中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