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能做什么?
也许很多人都问过自己或者其他人这个问题:“社工能做什么?”或者“我能做什么?”。我也问过自己很多次,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答案和选择。
(一)“什么都没用,所以什么都不必做。”
第一次问自己这个问题是在大学毕业时。当时提供三年志愿服务,其中包括两年个案服务跟进后,服务对象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整体状况也没有改善,部分状况甚至变得更糟。那时的我特别迷茫,也特别无力。所有想做的能做的都做完了,情况没好转就算了,居然变得更糟,这也太打击人了。尽管指导老师肯定,服务对象表示得到了很多帮助,落差极大的我依然接受不了这种无力感,选择了离开。
很长一段时间里,回想起当时那种感觉依然觉得很糟糕。尝试了一切所能尝试的努力,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服务对象也非常的配合,但各种努力下,问题就是没能解决。这种无力感让人很难受,但更让人难受的是当时自己的那种评判方式。由于那是接触的第一个个案,当时得到的有限指导都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链接哪些资源有助于解决问题,并没有真正订立过目标。当时的我没经验,以为解决服务对象问题、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就是目标,以此判定自己的努力毫无帮助,并为无力阻止事情变得更糟糕而自责、无力。如果是现在,我会看到服务对象在这过程中的变化和成长,肯定自己在这过程中的付出和努力,但当时一心认定问题没解决就是没帮助到服务对象,就是没什么用。既然做什么都没用,那就没必要再继续做了,于是离开了。
(二)发现自己的努力,肯定自己的成长。
由于毕业时给过自己一个期限,如果一年内不想回到社工行业,那就永远都不再做社工。毕业半年后,发现自己还想再尝试一下,于是选择回到了这个行业。
工作后,这个问题依然困扰着我。由于认为自己做的是无用功,工作成就感特别特别低,时常不敢去尝试。某次督导时,就无用功这一点和督导进行了深入探讨。她帮忙梳理做过的所有细微努力,陈列在这过程中社工和服务对象的改变和成长。当整个白板都被写满时,她问我:“你能说自己什么都没做吗?所有的努力都是无用功吗?”我无力反驳,但也没那么容易去完全接受这个不一样的观点。
那次督导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我惊奇的发现,运用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答案。也开始意识到,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有成效的,将目标变得具体化、明确化,才能去衡量目标的达致情况。
很久后,我将这次督导所得的收获总结为一个例子去分享。比如订立一个残障孩子融入社会的目标,第一步行动的目标设立为让孩子成功从家里坐车到工疗站也许有些难,但如果设立为让孩子愿意走出家门那就容易很多,也能够从中看得到目标的达致。当然,这个目标很细致,看上去非常容易达成。也许会让人怀疑这是否算是改变,这种改变是否可以算专业服务,以及是否有必要为这样细微的改变而付出很多的努力,甚至很多的努力也许都得不到这样细微的改变……这些问题我没办法回答,也不想回答。社工服务不能仅仅用投入产出来衡量,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也是工作成效之一。愿意为弱势群体的利益而努力,能够促进弱势群体的改变,其实非常考验一个社工的专业价值和专业技巧,也非常能体现社工服务的专业性。
(三)努力,也许有可能
这次督导之后,我依然不太敢去尝试,但努力鼓励自己去尝试。不断的告诉自己,不被看好没关系,努力做到不让自己后悔就好。这些努力加深了我对努力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的认识,但真正让我相信一切皆有可能,努力会有收获是因为一次与社工无关的行动。
某个时间里,我特别特别想去一个地方。出于安全、费用、不可预知的风险等因素的考虑,所有知情人都反对我去。那次确实挺难抉择,纠结了好些天。考虑很多事当时不做,以后也许永远都不会去做。而我实在不想让自己后悔,于是做好最坏打算后一鼓作气买了车票就去了。车行一路不容易,最难的是旅途中发生了爆炸事件,爆炸地点就在我前一日下车地点的附近。看到这则信息那天百感交集,那种近距离接近死亡的惊恐、无助,与死神插身而过的侥幸,以及累及众多无辜人士生命财产安全的愤怒纠缠在一起,让我的情绪时刻处于失控状态。这之后的行程一直惴惴不安,直到离开那里才感觉得到安全。旅行结束后,再也没敢去回想那些让人不安的事情和情绪。
那次旅行经历坎坷,但收获颇丰。我再一次相信,努力可以让一切不可能都有变成现实的可能。真切的意识到国家的强大对于保障国民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有多么重要的意义。国家不安稳,人心不稳定,人身、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是不可能有精力去顾及其他的。只有国家强大稳定了,个人才能安稳的努力奋斗。
(四)一切皆有可能
后来,我做了很多很细微,但有利于促进自己发展、促使他人相信一切皆有可能的尝试,成效不一,但都有成效。这些努力和成效让我愿意去做更多努力和尝试,因此诞生了本次的活动。
当然,这个过程并不容易,我需要不断的与自己的认知、与他人的认知去碰撞,不断地在怀疑中坚守,在坚守中努力,通过努力让自己和他人都逐渐相信一切皆有可能。毕竟,从小到大,我们都听过太多想想你是谁的建议,看过太多失败后的批评指责,也经历过无数直接间接的表达反对、不认可的话语。最初会难过,慢慢的也许会接受。我也曾经接受过,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太能够相信自己,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时至今日,才能够相对平静、理性的去看待这个问题。
作为一个并无份量的个体,我知道自己是谁,能做些什么,也能明白这之间的得失。但经历一些事情之后,我更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我坚信国家强大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联性,我相信社会公平公正对每个人的重要性,我认为坚守社工价值观,传递正能量比单纯完成指标更有深远意义……我相信很多事情,也期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相信并愿意为促成这些事情而努力。过程会很难的,不过不着急,慢慢做,慢慢等待那些期望的结果出现。
如果现在有人再问:“社工能做什么?”或者“我能做什么?”,我会回答:“我不知道社工能做些什么,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些什么,但我知道我能为自己相信的一切做些什么,就行了。”
作者简介:成文丽,初级助理社工师,湖南首届全国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奖三星级志愿者,擅长于系统化义工管理和激发义工服务积极性,修订了中心层面的《义工管理制度》和《义工培训规划》。通过个人或者团体,以服务项目申报或者纯比赛的方式参赛, 2014年度获得岭南社工宣传周社工智慧对对碰比赛团队三等奖,2016年度获得广东省社工服务微电影(微视频)征集评选展播活动优秀奖,快乐Teen使优秀义工组织奖,加菲猫欢乐跑优秀组织奖,入围益苗计划省赛。2017年度获得番禺区首届社会工作行业评选优秀品牌项目,开展服务被广州民政转发。
作者原创,版权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