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有“心结”,社工来帮忙!

 社会工作文章摘要:医生有“心结”,社工来帮忙! 我们身体心理有问题会去看医生,那么医生如果有心理疏导需求,又如何去解决呢?日前佛山一家社工机构曾对医院的医护人员做了一项心理压力的调查,调查发现临床科室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最主要的来源是经济压力、医患关系以及工作超负荷等。

佛山多家医院建立针对员工的心理疏导机制,缓解压力

 

南方都市报 2018年12月28日 记者 田海燕

 

我们身体心理有问题会去看医生,那么医生如果有心理疏导需求,又如何去解决呢?日前佛山一家社工机构曾对医院的医护人员做了一项心理压力的调查,调查发现临床科室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最主要的来源是经济压力、医患关系以及工作超负荷等。针对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佛山不少医院都已经建立专业的心理疏导机制,有社工介入的,有聘请专门的心理医生在院内开展心理门诊的,以及医院内部发起巴林特沙龙等等,以此缓解医护人员由于医患关系、工作超负荷等带来的心理压力问题。

 

调查

存在经济压力、医患关系、工作超负荷三大“心结”

 

记者从广州北达博雅社会工作资源中心了解到,该机构在2016年时对佛山一家医院医护人员的心理情况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显示,该院临床科室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最主要的来源是经济压力、医患关系,工作超负荷三方面的问题;而医技科室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也几乎相同,经济压力、工作超负荷和医患关系排前三。

 

调查结果显示,临床医护人员认为目前压力比较大和非常大的比例共计51 .2%,医技科室则略高于临床,为64.3%。二者压力来源中经济压力、工作超负荷、医患关系均远高于其他选项,比例都在50%以上。具体到工作压力方面,让临床医护人员感到最有压力的以工作人员配置不足、治疗人数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比例最高。“基于以上调查结论可以看出,医患关系是医务工作者压力重要来源。”

 

形式

请心理医生、开展小组沙龙

 

面对医患关系、医生的职业压力等,佛山的多家医院都关注到了医护人员的心理状况问题,并且建立了专业的疏导机制。记者从佛山市妇幼保健院了解到,为了解决医护人员的心理压力以及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该院每个月都会从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请一位心理医生在院内开诊。“每次都有3-4个医护人员去咨询。”该院的工作人员表示,开诊已经有1年多的时间。“虽然没有在院内宣传,但是都有在办公系统上通知,不过具体咨询什么问题,都是保密的。”而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则是由其心理门诊科室自发开展了巴林特小组(巴林特小组是欧美国家医学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必修课程,由匈牙利精神分析师Michael Balint于20世纪50年代创建,成为一种广为运用于训练临床医务人员处理医患关系的方法)沙龙,每个月固定两次,“针对医护人员进行”。

 

记者注意到,虽然这两家医院目前并未对类似的心理疏导机制进行效果评估,但是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基于医患关系引发的心理压力以及自身的心理压力可以得到有效解决。

 

效果

引入社工 失眠、焦虑得到缓解

 

此外,记者了解到 ,省医南海医院多年前已经引入了社工组织,对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家庭亲子关系等开展了大量的服务,针对医患关系给医护人员带来的心理压力,进行心理疏导 ,并且通过引入巴林特小组的形式提升医患沟通的技巧 ,“通过个案和小组等形式对医务人员提升医患沟通的技巧”。

 

据该社工机构的总结显示,通过一系列的心理疏导机制,该院医护人员由于压力产生的身体症状有了一定程度的减少。一项对比显示了这个变化。员工面对心理压力较大时的情绪表现对比,“睡眠质量下降”一项从55 .3%降到8%;在身体疲惫方面下降了6%,“员工由于压力产生的身体症状有了一定程度的减少。特别是在人际关系处理、家庭关系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善。”

本文《医生有“心结”,社工来帮忙!》由社会工作者小编收集整理网络,并不代表社工网的观点,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社会工作知识的文章,请点击查看社会工作博客网其它文章,请关注社会工作者博客网,本文地址:http://www.shehuigongzuozhe.net/shehuigonzuo/meiriyitie/13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