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重视社工专业学生的培养?
文/立德社工 于凯
社会工作是一项实践者的工作,有工作的实践,才有理论的提升,社工专业实践者培养的第一阶段往往在高校,其实很多时候,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前少有把社工当做一个行业来看待,而未来在社工行业任职,反而不是他们毕业时最心仪的选择。
犹记得在一次宣讲中,问起一个班级的学生,有谁是自己报的这个专业,响应者寥寥无几,34个学生中只有2个是自住主选择了这个专业,其余都是专业调剂,对于社工行业的认知甚少。如果出发点没有将社会工作定为目标,那么最后又拿什么来期待孩子们未来在社工发行业发展中发挥作用呢?从16年开始,各类高校社工专业的便成为热点,记得2017年中山大学社工专业本科暂停了招生计划,此事一出,有人唱衰,亦有人渴望社工行业报团发展。社工,本就是一个行业,合则益,分则散,越来越多的机构也认识到了这一点,这也是各地社工协会得以发展和成熟的原因。
其实今天是想和大家唠唠社工专业学生的择业,虽是个人所观所思,亦期待得到大家的互动和反馈,以便互相学习。近几年,拥有社工专业的高校也开始重视社工专业学生的实践与实习,无论是专科,本科,亦或是MSW,都在加重实践在社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比重,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很正确的现象。社会工作原本就自实践中而出,通过理论自成一系,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如果实践能力足够强大,又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毕业后在社工机构或同类行业组织中的发展必定不会太差。
不知道对于各位社工同仁来看,社工专业学生的实习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但是不得不说,学生们对于这段实习的认知和选择是这个行业是否可以有更多专业人才产出的基础。社工机构和社工专业的学生之间不断的在互动,双方的互动自校园双选会始,如果顺利可以到就业,那之后也会是一个新的互动方式。
社工专业的学生大多因为学校要求,阶段性和就业前的实习要在社工机构或者社会组织中开展自己对行业的第一次认知实践。无论对哪个行业而言,没有实践基础的工作者,大多都是从一线基础的工作开始认知,这种认知实践中学生大都无法接触一线核心的工作内容和专业核心价值观,所以实习需要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才会产生机构和个人之间价值观的共鸣,从而彼此认同,这个对于实习时间要求比较长,所以原本短时间的实习导致学生对于社工机构的认知不深。而社工专业实习又有另一个痛点,它的实践待遇低于高校其他专业学生的企业实习待遇,虽然这个也是行业共同的痛点,一时间也无法有本质的改变。这两个原因也造成了很多社工专业的实习生在初次的实习中对未来充满担忧,一部分社工专业的学生会在实习过后重新梳理自己的就业选项,社工反而成为了备选,这种风气对于社工行业未来人才的流失有很大的影响。适当的提升机构筛选过后的社工专业实习生的待遇,在他们实习过程中,投注时间成本给予更多的呵护和陪伴,对于他们的成长和择业观会有比价大的影响,更多新鲜血液的注入后续的产出对于行业和机构来说效益会更大。
不可否认的是,也有很多优秀的社工种子经历过种种生活和专业的考验后留在了这个行业,成为各个机构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于一个正在发展急需人才的行业来说,还远远不够,从专科到研究生,每一个阶层的力量都需要社工机构更多的去琢磨,琢磨留下他们的办法。
对社工专业的学历来说,分三个层面,对于不同学历的学生来说都需要制定不同的互动方式。
研究生/博士,这是行业未来的理论/研发大咖,在大家认为他们还没有那么扎实的实践和理论作为基础支撑的时候,他们其实已经在思考和规划自己的未来。相较于本科和专科学生,两年或者三年的研究生经历让他们的择业观更加社会化。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公务员,事业编,教师都在其就业选择之列,所以社工行业想留下这股力量,就需要更多的诚意。在个人成长、个人职业发展、行业认知和尊重、工作待遇及环境等方面就需要更多的出现在机构和实习学生之间的互动中。毕业留在行业内的社工专业研究生学历学生大多在基金会,评估机构等类型的社会组织任职,在社工机构就业的占比并不突出,这一点还需要更多的行业的发展和科学的用人制度产出。
本科生,这是社工行业最大的一类人才,在学生毕业之前,择业观尚未成熟,对于个人未来的选择和发展大都还没有确切的规划。毕业的迷茫期更是会影响学生们的择业评判标准,其中分化出一批选择考研的学生之后,大都为就业意向的实习生,当然就业选择也不止于社工行业,但是对于自己所学的专业,他们还是有一定期待和感情。这类人才苗子,对于他们实践理论的鼓励、个人职业发展、未来个人能力成长、因材施教式的成长陪伴就尤为重要。
专科学生,在三类人才中,专业学生对于行业的认同感和专注度是最高的,他们在两方面有着教育培养方式的独特优势,一方面是在高校培养计划中的实践课较多,所以实践能力较强,对于社会工作一线项目操作比较熟练,对于社工机构来说,这类人才上岗到实践的培养时间不用很长,便可以发挥比较好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坚持度比较高,对于行业的工作比较热衷,即使更换工作,大都也在行业内。对于这类人才,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发挥、理论及文案能力的培养、职业规划和信任、待遇,这几点将会使他们更加认同或者说认定一个机构的工作。
不同学历之间的学生其实差别不大,对于行业发展来说,不同阶段,不同层面,都需要不同的人才支持。毕业步入行业后,更多的还是需要看个人的能力和主动性,刚毕业的工作者,实力差距和作用发挥差距并不是很大,优秀是人与人之间对比出来的。当敲门砖使用结束被封存人事档案之后,个人的表现,学习能力,抗压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不同方面的表现都可以使之成为机构的优秀力量。
每一个社工机构的用人制度,人才吸纳及培养方式,甚至招募方式的创新宣传,都有可能改变一个社工学子的择业方向,所以行业的发展还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也期待每一个社工专业的学子,都可以深入的去了解这个行业,然后再做出自己的选择,行业的发展需要大家共同的认同和努力。只是个人的一些思考,不甚成熟,期待大家的思考,成熟的社工需要给予自己的学弟学妹们更多的建议和认知分享,以便他们的成长和成熟。2019,祝社工行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