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佃乾乾
来源 | 中国社会工作
在实务的实际操作中,经常会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尤其是新入职的社工,没有经验,碰到了问题不知道如何处理。
这不,就有一名新入职的社区社会工作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知道社会工作的伦理价值要求我们跟服务对象不应有利益方面的涉及,但是入户探访服务对象时为什么不能给服务对象带礼物呢?社区工作站跟我们一起去探访慰问时都会带一些礼物上门,我觉得非常纠结。我即将开始入户探访工作,想了解下有什么注意事项。”
本期小编请来深圳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中级督导佃乾乾,看她是如何解惑的。
这里你提到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入户探访要不要带礼物,另一个是入户探访的注意事项。
先说入户探访要不要带礼物。入户探访是社区工作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对于要不要带礼物,社会工作者普遍存在困惑。虽然民政部和一些省市出台了有关社会工作者职业道德和伦理操守方面的规范,但缺少具体的、操作性的行为指引,国外的相关操作指引又不能直接照搬套用。我认为认识这个问题首先要区分两件事。
一是分清工作关系还是私人关系(关系的区别)。
华人社会有礼尚往来的说法,去别人家里做客带上一点礼物是礼节性行为。但是,入户探访是社会工作者的工作,社会工作者不是去别人家里做客,而是在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与探访对象是工作关系而非私人关系,这是必须要分清楚的。入户探访也不是漫无目的闲聊,而是有其目的所在。它是社会工作者与居民建立工作关系、了解需求、推介服务的手段,是将服务传递给居民的有效方式。
二是分清社区工作站探访与社会工作探访的区别(工作内容的区别)。
以深圳为例,社区工作站探访带礼品的多为慰问或网格化管理,社区工作站/ 居委会有时会带社会工作者入户探访,或委托社会工作者入户探访慰问,这时可能会给特定的服务对象送物资或金钱等。这些服务对象通常是特定人群,如孤寡老人、残疾人等。这些慰问品不能等同于礼物,更多的是社会福利的救助救济。
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社会工作者上门探访内容则主要包含:服务推介,如中心服务的宣传、招募、邀请等;资讯提供,如向高龄老人家庭派发认知症资料和讲解有关内容等;个案辅导,社会工作者上门提供个案辅导工作;需求调查,社会工作者服务前期开展的居民需求调查活动,通常采用入户探访等方式来实施。
图片来源:成都市金东公益服务中心
另外,我还建议社会工作者在工作中多反思,不断提高职业伦理操守的敏感度。
在平时的工作中,可以多反思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比如你是否认可这些伦理操守,为什么认可,又为什么不认可。哪些跟你在生活中的观点是冲突的,为何你有这样的观点等。
社会工作本身是一种价值实践,对社会工作者有较高的伦理操守要求,这些要求有些是非常明确的,也有些要求不是很明确,存在“灰色地带”或两难困境。
在遇到现实情境与伦理守则有冲突时,我们有时会产生“道理我懂,但我还是不知道要怎么做”的困惑,实际上如何做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自己内在观点与现实情境的冲突。这时需要社会工作者保持专业的敏感度, 多与督导、同事等讨论交流,谨慎处理。
再来说入户探访的注意事项,一般而言,可以从以下几点做准备。
1. 明确目标。
社会工作者的探访是有目的性的, 探访之前务必要明确到底为何而去,希望达成什么目标,不做无目的的探访。
2. 收集资料。
提前收集探访对象的各项资料,可以通过社区工作站/ 居委会了解对方的家庭住址、联系方式、家庭成员概况等。
3.预约时间。
跟探访对象预约合适的时间,注意不要约在别人吃饭、做饭或休息的时间。如果是第一次电话预约, 先介绍自己及身份,说明如何拿到对方的联系方式并告知探访目的。
4.拟定提纲。
入户探访前需要拟定访问提纲,做到心中有数,访谈内容最重要的部分是罗列需要收集的信息和询问的问题。此外,还可以包含介绍社会工作者的单位/ 中心,说明探访目的,征求服务对象对探访的意见和期望,询问服务对象是否有紧急需要处理的事件等。
5. 各项准备。
入户前做好准备,如果能两人同行最好,比如一名社会工作者搭配一名志愿者。另外还应告知同事或报备上级你的去向,一方面是行政交代,另一方面也是安全的考虑。入户时衣着不宜过于隆重或奇装异服,以具亲和力及方便行动为主。
佩戴工牌,携带服务宣传单张等。对听力、视力不好的服务对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携带辅助设备,如助听器、放大镜等。建议带一个公文包或类似的文件袋,既可以显得正式,也可以作为安全防范的工具。探访时间不宜过长, 尤其在对方是异性的情况下。
做好以上准备就可以入户探访了,你会发现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