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莞市鹏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袁琳
来源:东莞鹏星社工
空虚感是指百无聊赖、闲散寂寞的感受,是人的一种消极情绪,在生活中往往不经意侵占人的心头,尤其容易表现在青少年一代身上。笔者从事青少年社会工作领域3年以来,与青少年接触的过程中,总是会看见青少年被空虚感侵占的各种例子:彻夜沉迷于电子游戏当中、小小年纪终日流连于酒吧等娱乐场所甚至出现了自残的行为……
要想办法摆脱帮助青少年空虚感,就要知道他们的空虚感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上一代人很少有这种消极的情绪?笔者认为源于责任感和人生目标的双重缺失。从宏观层面上看,现今我国社会正在空前地飞速发展,物质水平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一切都来得很现成,却让青少年感到无所适从,没有了努力的方向,生活富足的日子里,孩子们不需要背负过多的责任。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上看,独生子女政策以来,中国家庭长期以往聚焦在孩子身上的过度的关注和宠爱,无形中扼杀了青少年对于自我生活规划的权利和空间,难以形成对于自我发展、乃至关于“我是个怎样的人”“我想要什么”等问题的独立思考意识。
因此,要协助青少年摆脱空虚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介入:
1、提升青少年的责任感
提升青少年的责任感,寻求责任的寄托,此处包括家庭中的责任感和自我责任感。许多家庭都向孩子灌输一种观念:学习是唯一任务,家中的任何事情孩子都没有必要了解。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青少年缺乏家庭的参与感,自然也没有空间和机会去承担本属于家庭成员的责任。大到了解、参与家庭的重大事件,小到负责家里房间的清洁工作或照顾的小动物的起居饮食,都是培养青少年家庭责任感或自我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2、协助青少年寻求自我的人生目标
协助青少年寻求自我的人生目标。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青少年对自我人生规划往往是朦胧、迷茫和甚至对他们来说,看起来相当遥远的。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性格特点、特长爱好与不同职业的联系,认识各个职业大致的职业门槛、行业发展动态、工作内容等,都有助于青少年在脑海中浮现、描绘大致的未来自我发展的蓝图轮廓。即使职业对一些青少年来说依然很遥远,我们仍然可以鼓励其思考自我未来生活方式的思考,希望能成为一个“善于交际”的人、还是“生活技能满分”的人、“乐于助人”的人,抑或是“饱腹诗书”的人?成为拥有这些特质的人,又是需要做怎样的努力和行动呢?可以尝试挖掘一项课余外的兴趣爱好、学习一些以前都不知道的日常生活小技能……都是增进关于个人特质的简单方法。帮助青少年找寻自我人生目标,从而学会享受生活带来的意义,强健心理抵抗力,空虚感才不能乘虚而入,扰乱青少年成长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