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州市金水区梓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郭新欣
“我们不缺地方,我们缺的是人……”
“咱们开的活动有小一点的星娃可以参加的吗?孩子4岁了,想让他慢慢参加一些活动。”
“平时去康复也会和其他的孩子待在一起,但是感觉环境和氛围总是有些不一样。”
这些话语都是笔者在开展服务过程与服务对象交谈时听到的,每次听到这些,社工心里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困境儿童的社会融入存在太多的困难,结合笔者的一些服务经验,在这篇文章里会对困境儿童社会融入的困难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困境儿童的定义
困境儿童,是国家民政部2013年正式提出的新概念。2016年6月,国务院在印发的《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中做出了明确规定:“困境儿童包括因家庭贫困导致生活、就医、就学等困难的儿童,因自身残疾导致康复、照料、护理和社会融入等困难的儿童,以及因家庭监护缺失或监护不当遭受虐待、遗弃、意外伤害、不法侵害等导致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侵害的儿童。”
结合服务的开展情况与民政部对困境儿童的分类,笔者所进行的项目将困境儿童分为了四类:自闭症儿童、心智障碍儿童、非心智障碍儿童及家庭困境儿童。
二、社会融合理论
社会融合是社会学的重要概念,加拿大莱德劳基金认为社会融合不单纯是对社会排斥的反应,社会融合内涵过程和目标两方面,它旨在确保所有孩子和成人能够参与一个值得重视、尊敬和奉献的社会。因此,社会融合是一个合符社会规范的概念或者说具有价值取向的概念,是取消限制和理解我们想在哪里以及怎样到达那里的一种方式,而且社会融合反映了一个积极的人类社会福利发展的方式,它需要不仅仅消除壁垒或风险,还需要对产生融合的环境的投资和行动。
困境儿童因自身的障碍或家庭困境等原因导致其自身社会参与较少,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社工开展融合活动旨在帮助困境儿童走出家门,消除限制,更好地融入社会,形成积极的社会氛围。
三、融合活动困难与问题分析
1.困境儿童自身障碍
(1)身体障碍。除家庭困境的儿童外,其他三类儿童在参与活动时皆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其中肢体障碍儿童的困难最为突出。他们的身体状况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身的外出,参与活动的内容与类型限制也较多。
(2)社交障碍。大部分困境儿童或多或少存在社交障碍的问题,如自闭症儿童与心智障碍儿童因疾病会导致部分行为不符合日常规范或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而家庭困境儿童与非心智障碍儿童则较多因为日常社交活动较少导致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
2.家庭层面问题
家庭层面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3个问题:
(1)安全问题。部分家长考虑到儿童自身以及外出的安全,不愿意带儿童外出参加活动。
(2)时间与人力。因困境儿童家庭的特殊性,困境儿童家长普遍忙于生计,从而造成对孩子的照顾与陪伴时间有限。
(3)家长自尊心问题。部分困境儿童家长因自身自尊心等问题,不愿意让外人知道孩子的情况,因此很少带领孩子外出。
3.社会了解程度低,导致接纳度不高
(1)对于困境儿童信息的宣传渠道较少,宣传力度低,导致对于困境儿童的了解度较低。因此,在遇见困境儿童如自闭症儿童与心智障碍儿童表现出一些不符合社区儿童认识或攻击性行为时,社区儿童与家长会避免甚至排斥与困境儿童的接触。但是对于困境儿童来说,他们并没有恶意。因为不了解导致不接纳,两者距离越来越远。
(2)困境儿童参与融合活动渠道较少。社会对于困境儿童的了解程度普遍较低,因此困境儿童的融合需求愈发隐形。看不到需求,从而无法采取行动。
四、应对策略
1.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活动时间、地点与活动内容。
针对因身体障碍导致无法参与活动的困境儿童,社工可在选取活动地点时选择相对中心或人员较为集中的区域,以便儿童前来参加。同时社工可根据不同类型的困境儿童涉及不同类型的活动,如针对自闭症儿童可多开展一些绘画、烘焙等手工活动,针对家庭困境儿童可多开展一些自我成长类的活动。
2.开展家长同行会提供心理支持。
在关注困境儿童的同时,困境儿童家长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促进困境儿童社会融合的同时,社工要注重困境儿童家长的心理与支持网络的建设。家长良好的心态与交往对儿童的融合是至关重要的,而家长同行会能够为家长提供心理支持,通过互相交流经验从而促进孩子更好的成长。
3.志愿者爱心陪伴与支持。
社工通过开展“爱心陪伴” 志愿者社会支持服务,回应困境儿童心理陪伴、身体照顾、学习辅导的需求,社工召集志愿者的力量,定期走进困境家庭,为困境儿童提供心理支持、身体照顾和学习辅导。通过搭建志愿支持网络,一定程度上减少因安全、时间与精力等客观原因导致困境儿童无法参与融合活动的情况。
4.开展困境儿童宣传活动,进行宣传倡导。
社工可通过与各街道及社区协商,建立困境儿童相关信息宣传栏,每季度更新一次;同时开展不同主题的宣传活动,如4月的自闭症宣传月,走进社区进行宣传,让更多的孩子与家长了解困境儿童,从而不断提升接纳程度。
5.与其他项目合作,实现项目与机构联动。
促进困境儿童的社会融合,仅仅依靠一个项目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社工需要发挥自身资源整合者的作用,与社区党群项目、特殊人群项目及学校项目等一同协作,实现项目与机构之间的联动,不断拓宽困境儿童融合活动的途径,提供更多的机会。
以上是笔者对于困境儿童融合服务的一些思考,并不全面。实现困境儿童真正的融合,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克服,希望通过我们不断的努力可以实现真正的“和你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