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州市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 任若慧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志愿活动在神州大地如雨后春笋悄然掘起,一时间志愿活动成为社会公益活动的主体,切实助推了社会文明建设。
而如今,志愿服务将不再仅仅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和关爱服务,而是有更多的人是在工作之余,奉献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经验,特别是科学新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网络的普及,更多的人无偿分享新知识新技术,从而使得志愿服务的领域服务实现服务质量和社会教育增长。
志愿服务关注社会公共性问题和人类共通性发展,让人们通过服务社会更好地认知自我和社会,强化公益责任意识,增加彼此信任,创造出重要的良性社会资本,尤其在社会矛盾突出、社会信任危机的时期,人们更加渴望真诚与关爱,而志愿服务可以称得上是面对未来的积极的社会建设,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构建精神支持体系的必要途径,因此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自愿结社,形成更加紧密的社会关系,从而使社会更加稳定和文明。
以公共为心者,人必乐而从之。儒家学说提出“仁者爱人”,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学说提出“兼爱”思想,体现对“他人”的关爱;道教在修行过程提出“行善积德”,行善有服务他人不求回报的志愿精神;佛教主张“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用一颗慈悲之心关怀他人。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精髓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生活和行为。志愿服务一项美好的工作,将它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将志愿精神铭记于心,推动众人心墙,“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制造不含水分的幸福指数,“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志愿者们用自己的方式推动着这个社会的向前。
社会需要温馨,当我们能够有时间、有能力、有机会去为有需要帮助的人付出点滴的时候,我们应当觉得这是生活给予我们的幸运,理应心存感激。志愿服务,人人可为,人人愿为,人人乐为。志愿服务,就在你我心中,一颗慈心,一个善念就能福己助人。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然而天下之大,有你、有我、有他,把点滴之力汇聚到一起,就能形成爱的海洋。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时代需要更多的志愿者,志愿者能让社区更像一个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