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闫加伟
来源 |社邻家(ID:SheLinkJia)
这两天有个新闻热搜,一个叫王晗的前阿里员工“碰瓷”阿里,一个典型的微商创业卖面膜。在网上“碰瓷”阿里,不出所料地提升了她的知名度。
今天不想过多探讨这个事,但引出来的这个事和今天讨论的主题有关。这两天,很多网友人肉搜索,扒出来发现,王晗卖的面膜其实是一个代工厂加工的,她没有自己核心的东西。然后网上有了很多质疑,她的公司营业范围是不是可以做化妆品业务呢?
我们看到,很多的创业领域都在做这种模块化的产西,创业者主打一个品牌,然后代工厂,很多代工厂专门做这种模块化的事情。很多领域,像房地产,已经实现了模块化,比如一个社区商业项目,有专门做规划设计的公司,有专门把设计的东西画成细化的施工图的设计院,还有人专门做资本运作,有的专门做招商,有的专门做运营,有的专门做物业管理,所以我们看到,哪怕很小的社区商业项目,各个流程都充分的实现了模块化。
以前,生产手机是一个特别复杂的事情,从研发到生产到销售,都是一家做,费时费钱费力。但是现在,手机,甚至是生产汽车,很多人都可以纷纷进入,因为有了模块化。整个生产过程,细分成不同的模块,有的专门做显示屏,有的专门做处理器,就成了一个流水线模块化加工的过程。
很多领域发展的比较好,而模块化思维,是不是可以引入到社区治理这个领域?
近来一直思考,公益或者说社区这样的行业,相比于其他行业,到底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
通过长期的思考,包括去研究,总体感觉,公益创业还是社区创业,和其他创业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制造业等等相比,还处于非常low的层面。模块化带来了行业协作,专业性提升,效率提升,整个产业就发展得非常厉害了。
这种模块化思维用在社区治理这个领域行不行?所谓的模块化,就是把整个的过程流程化,流水线化,细分成不同的模块,然后由不同的专业机构分工协作。
社区治理这个事,整个过程是有分工和流程的。有的专门做议事的,在议事这个阶段可以引入专业议事机构来做。有的针对老年人服务,可以引入养老的机构。有一些个体需要心理咨询服务,可以引入社工机构、心理咨询机构。志愿者动员,可以引入专业志愿者组织。
所以说,任何一个社区治理项目,是可以分成不同专业机构进行模块化协作的。
而社区是一个多元的事,任何一个社区,推进的任何一个项目,哪怕小到“社区花园”项目,都需要多方参与。
模 块 化
社区治理是可以模块化的,但是为什么很难的模块化?我觉得这里面主要有两个方面原因:
第一、缺模块化的钱。因为模块化,要把一个事情分成多个机构来做,成本就会高企。比如,要请专门的议事机构,从外面请来,那么交通费、专家费等都会产生,实际上提高了投入。
如果想模块化,成本肯定会高企。而社区治理不是高收益的事,追求的不是挣更多的钱。但低收益不代表着做的就要低水平低端。当下普遍的情况是,能用社区资源就用社区资源,社区有什么资源就用什么资源,所以做得就相当low,这是习惯性思维。
如果追求把社区做的更好一些,更美好一些,肯定会不满足于自有的资源,而会引入导入更多的资源,这就需要专业机构的介入。
第二、缺模块化的自信。如果做得非常专业,对自己的能力特别自信,就会朝专业的方向去努力,把它越做越深,通过做深,带来更好产品、更好服务,也会有更高收益,更多人愿意来买单,这就是正向的循环。
今天,很多做社区的机构还是不太自信。甚至一些基金会都不自信,因为他们感觉如果专业做筹款的话,觉得还不行,所以我看到,有的基金会也在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和社会组织争十几万的项目,这种情况我经常碰到。
所以说,专门做筹款的还不想专门做筹款,还想做执行。专业做执行的,还想什么都做。专门做其中具体事的,还想把自己拓展成更综合性的机构。这充分说明了他们对于自己专业的不自信,当然也可能是因为生存压力。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出现的普遍情况是什么?
现象一:更多的社区机构什么都做
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社区这个事,不需要太多的专业性吗。一些人,一些组织都认为人是万能的,议事我也可以做,心理咨询,我也可以做,因为我也学过社工,我也可以做,内心中不太尊重别人的专业化摸索。
这样情况下,他们做的很多事情都在把社区当成小白鼠,因为自己也没做过,现在在通过社区磨合自己的能力,操练自己的执行力,这是普遍现象。
现象二:就是不肯协作
很多机构都有自己的执念,重视自己当前的项目和利益。如果不是政府来让大家一起协作,很多协作是非常难以形成的,他宁肯自己去摸索,也不愿意去和更多的机构去合作。
这个现象我看得太多了,有些公益领域,甚至同类型的都难形成联盟,都不肯交流经验,共同提升行业。更不要提上下游的联盟,非常难,更难。有事,大家还是习惯性地自己做,所以不肯来协作。
对于一个行业而言,要升级,必须引入模块化思维,模块化思维是一个必然,但如何更好的模块化,以及由模块化带来什么呢?
第一、谁是整合运营机构?
就像房地产项目,项目的操盘者肯定要把控整个模块化的流程的。手机业,手机品牌的拥有者,如苹果,会把整个生产线上的模块化的东西控住的。
对于社区治理,谁是整合运营机构?就是政府、居委会,还有政府背景的枢纽型、支持性机构,当然,还有专门做社区营造的社会组织。
谁来把社区治理流程分拆细化,进行模块化的摸索,谁就是这个项目的操盘者。我还是呼吁更多专门的社区运营机构的培育的。
第二、社区整合运营机构要和众多专业机构合作。
社区治理的工作内容,再LOW,也不是谁都能做的,还是需要和众多的机构合作。如心理咨询,议事机构,业委会建设,还有专门做加装电梯的、停车解决方案的等等。
第三、合作的目标是打造社区生态体系。
社区是一个整体性的事,是个生态体系。要真的形成很完善的生态体系,不能所有的经费都是来自于政府。如果钱全部来自于政府,以政府对钱控制的机制,导致这个项目会最终会成为一个低端的、低水平的生态,这是一个封闭的小循环,不是良性的循环。
社区生态体系一定要去碰钱,一定要碰差异性服务。使提供服务的钱不仅仅钱来自于政府,而是来自于社区、居民,以及方方面面。
更多的钱进来之后,就形成了“谁受益、谁买单、谁负责”这样的好的循环,有些服务可以由更加专业的机构来进行模块化的提供,这样才能够使社区服务、社区活动更加的丰富,而不仅仅停在低端的社区管理的层面。
第四、这种模块化的摸索之中很容易产生社会企业。
你专门去做一件事情,然后这个事钱还不是来自于政府,那么这种探索会带来更多元的收入,运营也会有更多的创新模式。有的专门做空间运营,有的专门做社区花园的,有的专门做社区议事,有的专门做社区停车,还有做心理咨询的,这些都是可以发展成为模块化的内容的。
模块化之后,真的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社会企业,可以依托社区,做得有滋有味。
第五、可以带来高品质的服务和高品质的社区生活。
各个产业,有了模块化的分工后,就会有各类创业者在其间打拼。社区治理的升级,也会产生更多的模块化组织,服务肯定比传统的什么都做的这样的社区的草根组织要好一点。
这样的机构,肯定能带来更加丰富的服务。因为都是在社区治理这棵树上生长出来的,收费和市场机构还是有一定的差异,不会特别高。不会特别高的这种服务会给社区居民带来更加高品质的社区生活。
今天讲的这些东西,是我对商业的观察之后的思考和反思。咱们的社区治理,是不是可以引入这种模块化的思维,总体感觉绕不过去。但到底怎么做?我今天讲的虽然比较空,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可以产生非常具体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