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阴霾,重塑新生-社区戒毒案例分享

 社会工作文章摘要:走出阴霾,重塑新生-社区戒毒案例分享 纵观很多的个案,基本上是社区康复的深层大案,个案主角都是吸毒史较长的多次“进宫”的高风险人物;但社区戒毒作为初吸者的回归的源头,个案对象都是初吸者或二次吸毒者,把控的好等于把多个两年强制戒毒杜绝在生命的门外。社区戒毒服务做得好,换来的将是服

案例跟进社工:黄桂林

案例所属项目:东北片区太和禁毒项目

案例申报机构:广州市风向标服务中心

案例起止时间:2018年09月01日至2019年03月15日

 

一、背景介绍

服务对象周某,男,31岁,身体健康,中专文化,出生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平凡家庭,父母健在,上有两个哥哥,已婚并育有一个七周岁的学龄儿子。周某从小到大都在父母疼爱兄长庇佑下生活,平时在大哥手机档帮忙,老婆自己开车载客;因周某为人善良友好,左邻右舍对他关爱有加,和同学朋友也时不时会相聚聊天。从小到大周某的生活一帆风顺,没吃过苦头没受过责难,但人生的路途有平垣也会有泥泞,2018年6月1日在同学生日聚会喝酒时吸食冰毒而被行政拘留十日,释放后又于2018年7月1日喝醉酒时再次吸食冰毒被抓,因其满足社区戒毒基本条件,被责令在其户籍所在地执行社区戒毒。

 

二、预估分析

因为服务对象一直的乖巧与顺从,却突然被发现一月两次的吸毒,这让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大跌眼镜,父母伤透了心,也吓坏了一直疼爱他的两位哥哥,同时夫妻俩也因吸毒一事而开始吵闹不停。本就因吸毒被抓而惶恐不安的周某,加上被父母兄长责骂特别是对他恨铁不成钢的母亲唠叨个不停,周母甚至想用铁链把他拘禁在家,他的心情更是雪上加霜。从7月16日拘留出所回到家后的一段时间里,周某寝食不安,心情跌落至冰点,他担心亲朋好友轻视他,社会不再接纳他。

 

服务对象性格直爽,对于其吸毒情况直言不讳,认为毒品可以解酒,但又再三强调,自己陷入毒品深渊,完全是那个朋友的引诱与出卖,否则自己不会沦落到这地步;同时对民警逼迫式要他交待毒品卖家名单的执法手段也强烈不满,认为民警对他不顺眼才如此为难他吓唬他。

 

从服务对象上面的状况可以分析出:

1、认知问题:服务对象对于毒品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认为毒品有解酒的作用;同时对自己吸毒后果认识不清,一味地从他人身上找原因,而没有从自己身上去寻找问题的根源,导致对朋友及民警怨恨极深。

2、案主本身刚拘留出所,父母兄长责备、妻子冷落、儿子因父亲吸毒而远离...这些家庭冷落将会让服务对象内心更加孤寂烦躁,增加复吸的机率.重启家庭机制恢复家庭功能势在必行.

3、服务对象天生顺从的性格容易受到朋辈的影响,在本就担惊害怕时,如有不良朋辈的“招呼”,对于意志薄弱的服务对象来说,有很大的复吸可能。

 

三、服务目标

 

(一)目标

协助服务对象改变认知,有效提升抗压能力,增强周某的家庭网络支持,给予就业支援,降低复吸机率。

 

(二)分目标

1、正向辅助服务对象情绪排泄与疏导,改变其错误认知。

2、和案主探导针对他和家人之间突发的无法调和关系的处理方法和沟通技巧,促进案主一家关系融洽,构建家庭支持网络;

3、引导服务对象建立正向交友观念,坚定戒毒决心,降低复吸机率。

 

四、 服务理论/理念

认知行为模式:大多数行为的功能不良是直接起因于人们对自己、对他人及不同生活情境的错误认知。认知行为模式在治疗过程中可采用放松交谈重复练习的技巧,增强服务对象的正确行为。这包括消除其对毒品的错误认知,以及改变其对问题的错误看法、价值观等。本案服务对象两次吸毒都以毒品可以解酒为由,而被拘留时又认为是好友有心引诱他而致,当民警按量处罚时,他又认为民警对他有偏见,因为他没交待毒品卖家姓名而已.....以此种种错误认知,只有通过改变服务对象对人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才能解决他心理深层处的错误认知问题。

 

家庭治疗模式:家庭治疗以家庭或家庭成员作为治疗单位,焦点是改变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和沟通方式,促进家庭成员在平等、对称的互动模式中去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增进相互了解,从而引导对方朝着正确的方向改变、成长。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通过协助处理案主与家人的关系,促进案主夫妻之间、母子之间、兄弟之间、父子之间的正向沟通,从而营造一个有利于案主戒毒的家庭环境。

 

五、服务计划

基于服务对象是浅龄吸毒者,吸毒次数不多,心瘾不深,社会工作者根据现实情况和掌握的现有信息为其订立了详细而特别的工作计划:

 

阶段一:以签订《社区戒毒协议》为契机,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

阶段二:了解服务对像的成长环境及亲情关系,探究二次复吸的原因;

阶段三:引导服务对象对毒品建立新的认知,树立坚定的戒毒信念;

阶段四:重构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模式,有效发挥家庭系统功能,构建家庭支持系统;

阶段五:给予就业支援,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一同探导就业的方向和相关技巧,找出自己的优势所在;

阶段六:服务对像在就业及生活中趋于稳定,并学会自我强大时,可商量结案;

 

六、介入过程

 

(一)、出所前提前介入,建立专业关系

1、提前访谈,了解服务对像背景,做到心中有底。

社会工作者接到服务对像即将拘留出所信息后,进行了提前介入,走访了服务对像户籍所在地,访谈了服务对像的家属,了解了其基本的家庭情况与生活背景。又走访了服务对像所在社区的派出所民警及村委,了解服务对像的吸毒情况及以往经历。

2、建立专业关系,根据现有信息初步订立工作计划。

 

由于服务对像是第二次吸毒且满足社区戒毒条件,社会工作者与社区民警一起,在服务对像拘留期满之日进行了出所衔接,签订了《社区戒毒协议》;同时和服务对像进行了较为充份的详谈及了解后,社会工作者为其制订了个别化的工作计划。

 

(二)、出所后及时跟进服务

根据《社区戒毒协议》内的相关条款,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达成了个案协议,服务对象将至少 每周与社会工作者联系一次,及时汇报目前动向及认知变化,而社会工作者每月至少对其家属进行一次有目的性的访谈,协调其和家人关系,恢复其家庭功能 。

 

(三)、改变服务对象认知

在建立了一定的良好专业关系后,社会工作者以认知行为模式为指导将逐步通过交流和沟通、参与各样禁毒活动讲座等改变服务对象的认知。从多方面的交谈与互动中,让服务对象逐渐感觉到吸食毒品对生命的危害,并且树立其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坚定其戒断的信念。在此过程中,服务对象与社会工作者达成共识,让前者清楚认识到自己问题所在,一起设立可实现的目标,坚决不再碰毒品,按时尿检并随叫随到,主动汇报生活情况等。

 

四)、建立健康的交友观念,坚定戒毒信心

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分析了他步入毒品深渊的路程,这与他和不良朋辈交交往有关,引导服务对象认识毒品危害的同时也能正确择友而交,减少与有吸毒背景的人员接触,多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社区活动,远离错踪复杂的毒友圈。

 

(五)、树立家庭观念,负起应承担责任

因为这次吸毒给家庭带来一定的打击,以致家人对服务对象失望至极。同理,服务对象对家人的过激反应也有愧疚于心,生怕家人不原谅他,以致自暴自弃。社会工作者启动家庭治疗机制,先后和服务对象父母、兄长、妻子及周某儿子进行了多次深层次的交流,也成功邀请到服务对象带他妻儿来服务站参加我们的读书交流会活动,让服务对象家人看到他的积极改变和戒断毒品的决心,也给了服务对象一支戒毒的强心剂;在服务对象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后,社会工作者鼓励他花多点时间陪伴学龄儿子,接送儿子上学放学,指导儿子做家庭作业,周末陪儿子外出游玩,让儿子感觉到父爱的力量;与此同时,由社会工作者牵线,创造服务对象和父母兄长深层沟通的机会,让家人多方面看到服务对象为戒毒所作出的努力,也重新恢复家人对他的期望;妻子是服务对象戒毒的睛雨表,在其戒毒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个案服务开始前社会工作者最先访谈的就是周妻,了解他们的关系状况及俩人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为了激发服务对象的戒毒动机,社会工作者引导服务对象主动和老婆修复暂时破裂的关系,担当起作为丈夫这个角色的家庭责任。

 

(六)、给予就业支援,点燃生命激情

服务对象为了脱离毒友的“召唤”,请求社会工作者给予就业支援。社会工作者考虑到其从小到大都在相对富有的家庭长大,没有相关的职业经验,在综合了服务对象的意愿,推送了工厂招聘链接,第一个快递工作却因身份证有吸毒史记录而失败收场;经过各方的考虑及评估,社会工作者为服务对象推荐了本区某安置点汽车配件的工作,经过多方测评,周某可正式去上班,然后因为妻子跑运输工作,无人接送刚上小学的的儿子,周某只好再次放弃这次难得工作机会.....最后,权衡了家庭责任及自己的爱好之后,从小到大没做过重活的周某独当一面开了家美食早餐店,生意红红火火,让所有亲友刮目相看。

 

七、成效评估与服务结果

通过提前介入工作和服务对象所在派出所民警及村委等人员的全力配合下,服务对象的戒毒工作已取得一定效果。综合多方面的评估,服务对象的状况有了飞跃式的改观,生活、情绪都回归正常,戒毒表现也有了新的突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情绪回归正常

服务对象刚拘留出所回家时强烈的焦虑倾向与对民警的抵触心理已经完全改变,心理健康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不再担心害怕寝食不安,学会了从容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断展现着生命的自信。

 

2、树立了正确的认知

对毒品有了全新的认识,深刻地明白毒品的致命危害,同时将毒友的埋怨转移到自己对毒品的拒绝上来。另外,服务对象的法制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学会了在法律的视野下看待问题,辨别是非能力与自我保护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3、建立了正向的朋友圈

毒友圈是吸毒的温床,靠近那个圈子等于自主踏进毒品的深渊,服务对象自觉远离这个圈子是戒毒路上迈出的第一步。服务对象告诉我们刚出所后的一个月里,家人不理他,邻居朋友远离他,只有那些毒友还在“关心”他,但他已答应过社会工作者,自己不会再和毒友来往,所以周某狠心地将用了十二年的电话号码都换了,将所有的毒友清出好友之列。             

                                     

4、重塑家庭角色,回归家庭怀抱

家庭是生活的港湾,通过重建家庭支持系统,使服务对象在生活上、经济上和心理上有了亲属的支持。同时,亲属态度的转变也为周某的戒毒提供了家庭支持与帮助,他不再想着离家出走,不再亲睐于外面毒友的不停呼吸,开始担当起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2019年3月15日结案时见到周某,他高兴地告诉我们妻子已成功怀孕二胎二个多月,全家人都在开心地等待着新生命的到来。

 

5、创业成功,积极融入社会

在家人的资助下,服务对象自己一手一脚开创的客家美食早餐店生意好得一踏糊涂,还说服做运输生意的老婆及在工厂上班的母亲和岳母加入生意阵营,开通了外卖与网购服务,生意火爆非凡,开业的当天还邀请社会工作者和以前有过间隙的执法民警前去试味,共享他的喜悦;看到生意持续火爆,两个月后,周某乘胜追击,火速扩大店铺规模,招聘多名员工,并接下了一间有四百多名员工工厂的早中晚餐配送.......当然,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周某没有忘记那些深陷毒品泥潭的日子,深刻地感受到家庭、社会对戒毒人员的重要性,多方考虑后决定加入戒毒志愿者行列,希望自己以亲身经历帮助更多迷途者,让他们早日脱离毒海,回归正常的生活。

 

八、专业反思

经过多方的努力,服务对象周某已经在逐渐发生可喜的变化。总结在个案工作服务实施过程中,我们有许多感慨。

 

(一)专业关系的建立决定个案工作的成败

 在服务前期,社会工作者如何与周某建立信任关系,彼此融合,这是个案工作能否顺利有效开展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能否建立专业关系的一个重要衡量因素。在后期服务中,如何与周某加强交流,巩固已现成的信任,促进其学习、生活以及他与家庭的互动,整个过程中如何为服务对象争取支持资源,是社会工作进入较深层次后应该注意和反思的,这样才能够促使服务对象朝着一个切实可行的方向发展,这是服务的一个重要要求。

 

(二)提前介入工作的重要性

提前介入看上去不是个案工作的开始,但却是个案服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提前介入了解服务对象的家庭状况、社区支持、社会资源等,为个案服务工作的目标订立及服务实施过程都画好框准备好了料,不打无准备之仗,说得就是提前介入。社会工作者通过介入服务对象各系统中的定位,找准切入点,回应所有成员的需求才能事半功倍,达成目标。

 

(三)社区戒毒个案工作的重要性

纵观很多的个案,基本上是社区康复的深层大案,个案主角都是吸毒史较长的多次“进宫”的高风险人物;但社区戒毒作为初吸者的回归的源头,个案对象都是初吸者或二次吸毒者,把控的好等于把多个两年强制戒毒杜绝在生命的门外。社区戒毒服务做得好,换来的将是服务对象的自由人生,无需经历强戒的艰难困苦,在吸毒之初,轻松走出阴霾,重塑生命的新生。

本文《走出阴霾,重塑新生-社区戒毒案例分享》由社会工作者小编收集整理网络,并不代表社工网的观点,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社会工作知识的文章,请点击查看社会工作博客网其它文章,请关注社会工作者博客网,本文地址:http://www.shehuigongzuozhe.net/shehuigonzuo/meiriyitie/13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