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为广大一线基层党员指明了奋斗的目标和方向,激励着每一个党员为实现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坚持不懈地去奋斗。在我们的身边,就有这样的一群党员,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用自己的行动,为社区当中艰难困苦的人民群众服务,陪伴和支持着他们度过一个个生活的难关,一起创造美好生活的希望。今天和大家分享来自荔湾区供销社下属荔湾恒福社会工作服务社一名普通的党员谢晓敏的感人故事。
谢晓敏目前在荔湾区供销社下属单位荔湾区恒福社会工作服务社华林街道社工服务站工作,今年31岁,虽然是一名年轻的社工,但却已经有了11年的党龄,回忆当初大学入党时候的情景,晓敏说道,当时正是举国震动的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她深深被参加救援的党员志愿者那种不顾个人安危服务灾区人民的精神所触动,决志也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因此怀着激动的心情和理想精神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大学期间,晓敏品学兼优,以党的思想武装头脑,在学习生活当中用党的纪律和道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先后获得了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多个荣誉,毕业工作后,谢晓敏进入到家庭教育服务的领域当中,向社区家庭宣传健康优秀的家庭教育,传扬“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家庭教育精神。后因个人兴趣发展,转行到了书法艺术机构工作,尽管进入到了商业领域当中,但她依然不忘记入党初心。她也常常会思考,为什么现在的经济发达了,人们在物质上也得到满足了,但却并不是那么开心呢?她一直在寻找答案,后来用她八九年的经历得出了答案,做出了自己职业的新选择,那就是希望用她的经历和行动,去帮助更多的人,和他们一起创造美好生活。于是带着这份初心,谢晓敏来到了荔湾恒福社会工作服务社,成为了华林街社工站的一名社工。
在华林街社工站工作期间,谢晓敏主要从事残障服务领域,就是进入到残康家庭当中,通过上门探访、个案辅导、链接社会资源、社区活动等多种方式,为困难的残康人士及其家庭解决实际的问题,让他们能够通过社工的服务,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心和支持,让他们重新树立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在这个关切到社区最困难的群体的工作岗位上,谢晓敏始终任劳任怨,用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精益求精,不断进步,在同事当中发挥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记得在2018年荔湾恒福社会工作服务社刚进驻华林街社工站开展服务的时候,残障特色领域的服务只有两位社工负责,机构尝试开展一个面向残康人士的天台爱心农场服务,爱心农场的志愿者们定期把种出来的蔬菜瓜果通过探访赠送给社区内有需要的困难长者和残康家庭,给他们送去一份份温暖和关怀。恰逢负责该项目的主管离职,在工作指标压力大情况下,谢晓敏迎难而上,主动承担起项目,花费大量的时间,用极大的耐心积极协调好农场志愿者关系,并不断拓展参与的志愿者团队,令项目取得了优秀的效果,在晓敏和其他同事的努力下,项目先后获得了2019年广州市志愿者联合会“青苗计划”社区志愿服务项目、第二届“城乡创意汇”城乡互动创意服务大赛项目等多个项目支持,南方都市报、信息时报、广州日报、广州电视台、新快报等多家媒体对项目服务事迹进行了报道。
谈到如何在工作生活当中体现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谢晓敏说:“我觉得工作中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就应该做好带头作用,不管别人怎么样,自己要以身作则做好自己的事情,尽所能为群众服务。自己也有不足之处,要定期检视自己,不断改正问题,永不停息的提高自己的能力。”2018年年底,华林站工服务站接到社区居委的求助,希望社工能够为居民黄叔提供支援。黄叔有先天的肢体残疾,父母双亡,独自一人寡居家中,仅靠低保维持生计。由于居住的楼房老旧,楼梯破旧断层,黄叔因此被困家中一个多月,无法出门。
接到求助之后,晓敏一方面对黄叔进行多次上门探访,了解黄叔受困的生活情况,运用真诚、倾听、接纳、尊重等社工专业方法,同理黄叔所面临的困难和心情,与黄叔建立起了信任的关系;另一方面,晓敏为黄叔链接了多家专业工程队和资金支持,对黄叔家里的房屋楼梯进行了多方面评估,发现若想修好几乎要将房子整体重建,这样的费用太高,资金根本不够,而且安全性很难保证。一个方法行不通,晓敏并没有放弃,仍然抱着耐心和责任感,继续与黄叔和他的家属寻找另一个解决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多方链接资源协调,最终协助黄叔向街道办事处成功申请到了临时的安置点。临时安置点虽然下来了,但因为是多年空置的老房子,门窗有比较多的破损,屋顶也有漏水的情况,晓敏又继续热情地帮助黄叔成功申请到了广州市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资金8000元,对安置点进行了微改造装修……在晓敏的帮助下,最终黄叔住上了“新屋”,而且安置点是一楼还靠近市场,使黄叔生活变得便利了很多。
在服务黄叔的过程当中,晓敏用了3个多月的时间帮助黄叔解决安置的问题,前后与黄叔进行了38次的探访和沟通。考虑到他平时一人独居在家,没有朋友,很少参与社区活动,晓敏还组织志愿者定期对他进行探访关怀,爱心农场志愿者还定期上门为黄叔送菜,在晓敏和志愿者的感染和关心下,黄叔心情变得开朗了很多,也变得愿意参加社区活动。黄叔的亲属对社工说,“现在我弟弟有了地方住,还能方便出门,生活便利很多,我们过来照顾他也方便了,现在他心情开朗很多,感谢政府对他的支持和帮助。”
在晓敏开展残障人士服务过程中,有一对是夫妻,妻子是残障人士,每次晓敏开展活动的时候,那个老伯就很积极推着他老伴来参加活动,直到有一天晓敏上门探访这对夫妻时,才发现原来他家住三楼,每次那个老伯参加活动,都要将妻子背下三楼,然后再用轮椅推到社工站,这是多么不容易呀,后来那个老伯还成为爱心农场的一名志愿者。在多次探访过程中晓敏才知道,那个老婆婆因不堪忍受病痛的折磨,还曾经有过自杀的想法,不过后面有了老伴的支持和鼓励,有了社工志愿者的陪伴及关心,才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晓敏在华林社工服务站工作了一年多时间,开展了服务个案18个,5个小组和16个活动。服务人群2778人次,得到了家属送来的3面锦旗感谢,为残康人士链接资源合计193763元。服务残康人士并不容易,但就是在这样一个个最有需要的群众身上,晓敏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党员社工的初心和使命。晓敏说:“没有什么太多的理由,身为一个党员,我觉得就是我该做的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像做子女的很自然而然的去关心自己的父母,这就是党员应有的初心和使命感吧。”晓敏表示,尽管有时在服务中也会碰到一些困难,但服务中也常会有一些正能量的事例给予她动力和启发,就像刚刚提到的那个对老年的夫妇,家庭经济方面并不是那么富裕,儿子由于疾病原因也不能工作,但是他们家庭关系却很融洽幸福,这对夫妻还是一直不断的与外界有联系,并没有与社会隔绝,这种正面的生活态度也激励着她在服务当中更多的付出。就是这样,晓敏在这样平凡的岗位当中,透过自己的服务给困难的家庭和残康认识带去希望,而工作当中的正能量也给予着她更多的鼓励。
这就是一名党员社工的故事。正是每一名晓敏这样普通的党员,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诠释社工助人自助的理念,用心为人民做实事谋幸福,一起创造美好生活的希望。
站长 谢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