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之下:反思现代社会与生态伦理

 社会工作文章摘要:大疫之下:反思现代社会与生态伦理 灾难这个词源于古意大利语Disstro,用来表达恒星和行星的位置可能对人类产生破坏性影响的观点。这种灾难视角认为,社会只能应对,不能预防。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类学家和生态学家们才提出,灾难是人与环境关系的结果,人与环境的关系增强了地球现象——包括物理的和生物的——和技术故障对社会的破坏性能力

文/施超 大学教师 台湾政治大学 上海杉达学院

 

2020年的开头,自然向我们展示了令人生畏的反噬力量,山火、蝗灾、大疫接踵而至。新冠的爆发是一次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也是一个或将席卷全球的灾难。这次灾难暴露了我们的社会在各个方面——政府决策、媒体传播、信息公开、慈善捐赠、社会心态、市场投机等等——存在的诸多问题。过去的两个月,一直居家隔离的我们或多或少都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思考,但相对这些“事后”问题(应急解决),有些“事前”问题(溯源规避)更加值得我们深思。

 

灾难这个词源于古意大利语Disstro,用来表达恒星和行星的位置可能对人类产生破坏性影响的观点。这种灾难视角认为,社会只能应对,不能预防。直到20世纪70年代,人类学家和生态学家们才提出,灾难是人与环境关系的结果,人与环境的关系增强了地球现象——包括物理的和生物的——和技术故障对社会的破坏性能力。例如,森林火灾绝非在自然或社会范围之外,取而代之,火灾的强度和几率是由人类行为决定的。火灾作为一种灾害,既不是纯粹“自然”的,也不是纯粹“社会”的,它是人与环境关系辩证互动的体现。瘟疫,亦是如此,只是人与环境之关系的直接性和间接性层次不同。然而,相比较火灾、地震等物理灾难,生化灾难的不确定性和持续扩散性在时间跨度上给人们造成的恐慌与不安却更胜一筹。

 

在人类文明的现代化进程中,观之全球,人们几乎一致接受的社会目标就是发展,且一致偏好以生产和消费作为发展的衡量指标,其他的目标和指标恐怕都难以与之相提并论。获得“更多”,就是发展,这是普罗米修斯式的神话,是一切欲望的实现,也是一切享乐与权势的熔接。野味,只是消费竞赛的一个缩影;海鲜市场,也只是不同“天灾人祸”的一个爆发点。但同时,作为生物,我们对死亡和痛苦又极其敏感,尤其是在灾难到来之时,我们才意识到一些人消费多了,大多数人消费就少了;我们今天消耗多了,或许明天能消耗的就少了。

 

没错,在消费者竞赛中,终点线的移动速度总是比跑得最快的跑者还要快。在当代社会,消费活动的精神动力早已不再是一组可以测量的清晰需要,而是欲望。相较于需要,欲望反复易变且不需要其他的正当理由。欲望本身就是欲望的持续对象,它对产品、环境、自然、情感的消费一旦开始,恐就无法停下。借助科技与经济的进步,后现代社会让大多数人们发挥的,主要是身为消费者的能力,而非生产者的能力(智能社会已不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而当“追求幸福、享受欢乐”的标的物越多,地球这个唯一的容器——也就是填满货架所需的资源——就会被掏的越空。那些生态学家们所警告的“资源枯竭、被破坏的生物栖地、食物短缺、物种灭亡以及不可避免的战争和人口清洗”,我不知道在这次目前仍在全球蔓延的大疫之中,人们窥见了多少?

 

事实上,“进步”不应只是生产变革、资本扩张或消费升级,“进步”所代表的甚至不是历史的任何品质,而是对于现在的“自信”。正如亚兰·贝荷非特(Alain Peyrefitte)所说:“在迦南这块土地,唯一能够转变荒漠的资源就是社会成员对彼此的信心,以及所有人对他们所将共享的未来的信任。”那么,历史终究是不是一场通往更好生活及更多幸福的行军?我们有多少人、又有多大的信心能做出正面的回答? 

 

大疫是一种灾难,但也可能是一种“无效的礼物”,因为历经磨难的人们要尽快地忘记它,以免悲伤撼动来之不易的幸福;因为在“危疑不安无所不在”的今天,人们会“理性地”选择在下一次灾难来临之前去实现“此时此刻的及时满足”以慰藉自己永远“未完成”的生活努力。的确,“成为现代”一旦开始,就意味着无法停下,“线性发展”一旦启动,就对保持静止无能为力,人们被推着不断向前移动以便拥有更大的能力去改造自然、改造世界。

 

但是,有些事是必须要记住的,比如,速度会让人难以思考,也会让人难以未雨绸缪;比如,我们从来都不是外在于系统,我们本身就是系统的一部分,如果系统是一道墙,这道墙之所以被筑起,是因为每个人都贡献了一块砖;又比如,历史本身,它并不等待一个答案,而且即使没有答案,历史也能胜任它的工作,并非只有人类才能书写历史。

 

天地相交,万物相通。愿人们能够严肃而温柔地对待每一种类存在,既做一个凝聚社会的照护者,也做一个滋养地球的守护者。愿此后的每一个春天,都会如期而至。 

本文《大疫之下:反思现代社会与生态伦理》由社会工作者小编收集整理网络,并不代表社工网的观点,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社会工作知识的文章,请点击查看社会工作博客网其它文章,请关注社会工作者博客网,本文地址:http://www.shehuigongzuozhe.net/shehuigonzuo/meiriyitie/13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