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社工去与留?

 社会工作文章摘要:疫情之下,社工去与留? 在这段时间,跟朋友一起谈论目前的形势。疫情之下,她的行业受冲击影响非常大,她的单位在裁员,她每天要做的就是谈判,跟员工、跟领导谈判,关于公司的发展方向,员工的安置种种

文/郑州市馨家苑社区服务中心 刘璐

 

截止到4月底,2020年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一,回顾过去的这4个月,我们都经历了什么?从1 月份开始新冠肺炎在中国武汉的爆发,到目前为止全球疫情蔓延,没有任何减缓的趋势,被提及最多的就是防疫。在这次防疫过程中,作为社工的我们,也一直坚守在防疫一线。一部分人员跟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排查社区外来住户,一起在社区卡口值班,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等等。一部分人员应购买方的要求,从2月初开始全部开启线上办公模式,开设微信群,设置了多种的云端微信群线上服务,开设了音乐、舞蹈、美术、美食、葫芦丝、手工等十几类的线上微信群,在群内为居家隔离居民开展线上主题活动,为居民提供丰富的居家线上生活,到目前为止,依旧有社工坚守在卡口一线值班。


在这段时间,跟朋友一起谈论目前的形势。疫情之下,她的行业受冲击影响非常大,她的单位在裁员,她每天要做的就是谈判,跟员工、跟领导谈判,关于公司的发展方向,员工的安置种种。细数我的身边,从入职社工行业以来,仅有半年之久,只自己目前所在项目中就有六位离职人员。人员流动率之高。这也不得不让我再次思考,疫情之下,社工到底该何去何从,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

 

一、社会工作者流失的原因
虽然接触社工行业不久,但我毕竟也是一个有十年工作经验的往届毕业生。个人目前认为:


首先,薪资待遇问题。能触发社会工作者产生去与留思考的问题,就是薪资待遇的高低。不管是在我国沿海地区还是内陆城市,薪资待遇普遍非常低。尤其是内陆城市,我所在的城市亦是。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最基础的为生理需求。但就大多数社工目前的薪资水平,对于一个非本地户口的社工,可能连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都满足不了,这样的一个尴尬境地,又谈何更高层次发展以及自我理想实现的满足呢?


其次,社会工作者个人发展问题。对于在机构工作的人员来说,可能更多的是刚毕业的学生,他们大部分都是95后的年轻力量。也是抱着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态度,想要让自己在这个行业里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及发挥自己的专业力量。但是大部分在真正进入工作之后,发挥不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感觉自我的发展前景不够明朗。最后在看不到自己专业的发展希望后,最终离开以及放弃自己的专业。当然还有很多优秀的社工人员,如果其所在社工机构无法给予与其付出想匹配的回报,也会导致社工的困惑,让其产生对行业的发展困惑,萌生离开的念头。


其三,专业教育问题。这是我认为相对比较重要的原因,就是目前社会工作岗位的人员,大多数为非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非本专业人员在对于社会工作的知识、理念、方法、技巧等方面不足;对社工岗位的认同感低,对于专业的发展前景不报有期望。更不用讲这个行业已经明显存在普遍低薪的困境。另外,还有部分的社工专业的毕业生,在校期间,由于实习课程设置不合理,无法接受专业的、充分的课堂实训、课外实习以及实践训练,对专业技能及价值观的掌握和把控能力相对不足,导致在工作中出现实务能力缺失的问题。毋庸置疑,社会工作教育存在诸多问题,其中调剂生成为重要的社会工作生源,据调查,很多高校尤其是二类高校,一个班级有近乎2/3的学生属于调剂生,因为对专业缺少直观的认知和某种程度上的排斥,他们即使经过3-4年的大学教育却并没有培育、培养出对社工专业技巧、价值观等方面的认知力和实践能力。这就导致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也只是将社工工作作为一个踏入社会的跳板,仅仅把这一工作作为寻求发展的一个过渡期。这些都为他们日后的离职增加了可能性。


最后,社会工作的普及性问题。就是社会工作专业及服务在社会及群众中的知晓率比较低。社区居民大部分存在社工与义工等同,或者相差无几的认知。这些认知增加了社工在开展专业社工服务的难度。进一步讲,因为认知的偏差,社区居民对社工专业服务其实是处于无知状态,导致他们在遇到问题时不会主动向社会工作者寻求协助,那么社区居民主动求助的需求就成为泡影。就算是社工能够主动挖掘服务个案,并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的社工服务,他们却无法应对所在机构或者服务购买方要求的各类指标统一、呆板的服务指标,因为疲于应对和满足所在机构和服务购买方提出的评估指标,致使他们逐渐降低主动开展、拓展个案服务的动机与欲望。久而久之,不合理的统一评估指标、不具竞争力的服务工作环境、无有效激励机制的薪酬待遇以及不健全的社工机构发展制度等的影响,社工对本行业的期望、热爱等日趋降低,以至于他们遭遇职业生涯中的轻微变动时,就会选择放弃,不再坚持。

 

二、社会工作者坚守专业初心的因素
专业的发展总是在遇到不断的逆境冲击,依然保持不怕困难、野蛮生长的姿态。社会工作即是一个典型,社会工作从业者亦保持着这份初心。社会工作从业者的流失、离职问题是社会工作机构要面临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引发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机构管理者及研究者不断反思的动力因素。我们在反思失败或者挫折的同时,也能够看到,在我们的坚守下,依旧有较多的社会工作者坚持在一线社工岗位上。本着他们对于社工专业的认知以及对社工服务行业的热爱,对社会工作岗位的那份责任心,他们依然希望能够发挥自身的专业价值和专业能力。尤其在此次新冠病毒疫情突袭中华大地的严峻形势下,社工的背影总是出现在社区、卡口、医院、企业以及交通路口等各个地方,他们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热情释放着自己的能量,努力的发挥社工服务的专业特色。这场突如其来的全球疫情,让我再次深入思考:什么能够留住那些社会工作者坚守在社会工作领域?为什么社会工作者能够留在这个行业?


一方面,此次疫情为社工提供强势发展、特色发展的空间。习近平总书记2月23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系统阐明了中央的战略部署和要求,在“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方面,提出“要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支持社工、义工和志愿者开展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这是对社会工作的期望和要求,社会工作界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下,应该为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发挥积极作用。“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将成为社会工作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时,抑或是重大事件时,应该坚守和把握的服务原则和服务方向。中央领导的重视,成为社会工作发展的强势支持力,也为社会工作特色发展、快速发展提供动力。社会工作从业者在政策保障下,能够看清楚自身所坚守的行业发展的美好空间。这样的发展空间从某种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服务积极性。


另一方面,此次疫情引发社工各方面的反思与行动。脚踏实地地做细致服务,是此次疫情给我们的最大考验。武汉方舱医院,医务社会工作者进驻之后,并没有看到其产生较大的社会效应,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缺少充分的准备、缺乏相关的专业服务技能。我们不断反思:“社会工作不能只提出问题,还要解决问题”。因此,一则帮助疫情中的服务对象完成心理、生理及社会系统的重构,是社会工作服务的本质,二则积极主动地与地方政府、社区人员配合,深入开展专业服务,强调专业情怀、专业精神,立足服务对象需求,是社会工作服务的准则。


在本地化、人情化、人性化以及情境化的社会工作服务,不但能够提升社会工作从业者的业务能力,还能够增加社会工作从业者在专业服务中的专业认知。想要留住更多优秀的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社会工作教育需要不断调整教育模式,丰富学生的专业实务条件;社会工作机构更要不断提升管理模式,打造公平、有动力的工作环境;社会工作政策要重视自下而上的政策需求反馈。“用生命影响生命”,社会工作人一直在路上,也希望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从业者不要走偏路或者重新选择路,而是坚守这条“助人自助”的道路,一直走下去。

 
本文《疫情之下,社工去与留?》由社会工作者小编收集整理网络,并不代表社工网的观点,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社会工作知识的文章,请点击查看社会工作博客网其它文章,请关注社会工作者博客网,本文地址:http://www.shehuigongzuozhe.net/shehuigonzuo/meiriyitie/13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