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丘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休养所 王雪芬
一、服务对象基本资料
周文昌(以下简称服务对象),男81岁,系退休干部,老伴在2019年突然心梗去世。服务对象之前性格开朗,经常同老伴一起外出散步,到老干部活动中心打台球、门球等。在老伴去世后,独自居住,服务对象经常十几天不出门,心情郁闷。
服务对象有两三个子女,均已成家立业,都在外地工作,皆因有自己工作和家庭而无暇照顾丧偶后的老人。大儿子和小女儿在省外工作,二女儿离服务对象稍近些,会周末回家看望老人。
二、服务目标
1、改变服务对象抑郁、悲伤的不良情绪;
2、增加服务对象社会参与,邀请其参与社区活动;
3、增强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网络。
三、分析预估
社会工作者上门根据老人的情况进行评估,老人年龄大,为退休干部,生活层面丰富,需要从生理、心理等层面介入帮助服务对象走出心理阴影。
1、生理方面
服务对象虽然已经80多岁,身体状况还算较好,生活能够自理。但是,随着服务对象年龄的增大,抵抗力也已经不如以前,有时感冒就需要二十多天的时间,恢复较慢。因为以前腰部受过伤,导致天气变化时会有疼痛,造成出门不便等。
2、心理方面
服务对象丧偶后,缺少陪伴,一时不能适应一人的生活。服务对象生活很单调,经常在家看着墙上的全家福,就会难过掉泪,产生了抑郁、悲伤的负面情绪。
3经济状况
服务对象为退休干部,有固定工资,能够满足日常的生活开销。在经济方面,不需要子女支援,优势还会为子女分担一些经济压力。
4、社会参与
服务对象自己居住,不愿意和小区的其他人谈论家里的事情,平时自己在家看电视或作家务。
四、服务过程策略
1、社会支持理论
社会支持理论也叫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她帮助社会工作者将服务对象置于个人、家庭、组织、社区、社会的关系网络之中,以社会支持和资源获取为重点,帮助服务对象构建新的支持网络。社会支持能够帮助个人融合进社会的网络之中,因而强化个人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由于服务对象身边没有亲人陪伴,支持系统薄弱,因此需要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一起探讨可以动用的社会资源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鼓励服务对象所在的单位多组织一些社会参与的活动,如担任社区的环境卫生监督员、组织退休干部进社区活动,让服务对象生活充实起来.协调志愿者服务组织上门为服务对象提供聊天、照料、生活物品代购等方面的服务,让服务对象感受的社会的关怀和支持。
2、叙事理论
叙事理论认为通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式,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本案例中,服务对象与老伴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经常一起出门,感情深厚。社工人员通过让服务对象叙述与老伴以前生活的片段中,让老人的心理得以成长。通过服务对象讲述与老伴以前的生活,社会工作者,帮助服务对象重新建构一个正面故事,形成一个积极的动力,帮助服务对象找到生活的动力及生命的自信,好好活着,这才是对逝去老伴的最大安慰。
3、认知行为疗法
在用叙事法与服务对象的交谈的过程,社会工作者发现发现了问题。因为服务对象的老伴心脏不太好,服务对象一直自责是因为自己没照顾好她,才导致老伴偶然离世。社工对服务对象进行开导,让服务对象改变这种错误的认知,让他感觉到自己已经尽力了,不能有这种错误想法,应该形成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今后的生活。
五、总结评估
情绪方面,通过单位及志愿者的登门活动,减少了服务对象独居的时间,老人的抑郁情绪有所减轻。服务对象经常参与所在单位组织的文体和社区活动,逐渐克服了日常的不良情绪。在个案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充分运用了社会工作者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包括运用专注、倾听、同理心等技巧与案主建立了专业的信任关系,运用社会支持理论、认知行为疗法及叙事理论等专业方法,发现了服务对象的问题,并解决了服务对象所面对的各种难题,获得很好的成效,并得到服务对象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