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深圳市龙岗区至诚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陈志霞
依稀在昨天,仿若在梦中,转眼之间,从事社工行业五年多。回眸往昔,回首社工的点点滴滴,甚多思考。对社工、对服务、对自己,有了不少的认识与感悟。
相遇
至今依然不忘那年险些与社会工作擦肩而过的我。和其他同仁一样,我的第一专业不是社会工作,是被调剂过来的。因为当时对社会工作并不了解,但是当时我的爷爷却觉得社工蛮好的,未来的就业前景不错,而且适用范围较广。但我还是三番五次希望转专业,当可以申请转专业的时候,却有一股魔力让我没有去考试 ,好像在对我说:你会后悔的。所以毅然而然放弃转专业的念头,也许这就是我与社工的缘分。后来决定去“认识社工专业、了解社工、走进社工”。
相识
为了更好地“认识社工专业、了解社工、走进社工”。不忘那几年大学时光,当时我担任了三年的学习委员,创下了院系连任班干而且是同一职位的记录。听老师介绍社工“是一门艺术”,是“助人自助”、“以生命影响生命”等工作的我,学习个案、小组、社区基本工作方法,学习青少年社工、妇女社工等不同领域课程的我,同时为了更好的丰富课余生活,增加相关阅历,便在课余时间参加院系的见习学校社工活动。当年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刚值完班或者开展完活动就忙着赶回学校上课、为了讨论每个活动或者每个方案大家忙到宿舍快熄灯还依旧在篮球场讨论。感谢与社工初识的事,初识的人。在见习实践中我的社工的理念、社工价值、专业技巧等得以运用及锻炼。
相恋
依然记得那年找实习机构的日子,我和另外两个同学一起来深圳,因为有着以前在学校的相关实践经验,在面试的时候更胜一筹,第一站便录用了。2015年3月底,在南山区的一个社区担任一名青少年见习社工,工资并不高,只有三千多元,但是却很开心。当时给自己的目标就是目前工资低没有问题,只要有平台、能不断提升自己即可。同时也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至少在一年半内晋升为中心主任。
担任一名青少年见习社工,我在一个星期内熟悉该中心的工作及该领域的工作,且有陆陆续续开展相关服务,为了更好地了解服务对象,往往下班后还在不断地跟进服务对象的服务(ps:四点半课业辅导、咨询访谈等)或向其家长反馈服务对象近期的情况以更好的服务。虽然每次回到家都九点多,但很开心(ps:服务对象的一次进步、服务对象的一句认可、服务对象的一句问候等都可以让我得到满足)。很快,我便由见习社工转成正式社工,而且也成为中心的B角(中心主任助理,当时也有一个和我一起实习的同事她是郑州大学的研究生,一开始我很自卑,在学历上我明显落后,不过从这件事看来,能力更重要,而且我也不比她差,甚至我比她更优秀,因为我比她更受机构重用,所以干起活来更有劲,当然也不忘不断充实自己,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机构的第一年年终评优被评为“十佳新人”。
相伴
如我所愿,利用一年零三个月的时间我晋升为中心主任且兼任南山区区域主任助理,当时也是机构里晋升较快的员工之一。那时刚好也是深圳由“社区服务中心”向“党群服务中心”转型的初期,新的岗位也是刚由机构承接运营而来,缺乏运营基础,各项工作亟待开展;而此时,一切都从“0”开始(ps:前面运营机构甚至把居民群都解散等),由于环境适应、承接机构变化,居民对社工、社工对居民不熟悉,中心同工之间不熟悉,一大堆的问题和烦恼接踵而至、源源不断。
虽然当时面临一大堆的问题,但是为了不辜负机构对我的期待,同时我坚信: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面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就应有破釜成舟的气势、悬梁刺股的精神,人生勇于去承担。最后,我还是迎接这一挑战。刚开始经历不少不认可:居民、用人单位都会觉得那么年轻可以胜任主任的岗位?面对这些质疑我没有进行解释,而是用行动证明。因为当时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而且仅仅依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应对,因此我决定以身作则从团队管理入手,在不到一个月的时候赢得小伙伴的认可且他们愿意付出。
不知多少个下午都在烈日下走社区也不知道走破了几双鞋、不知多少个中午都是忙到一点多才吃饭、不知多少个晚上都是十点多回到家,因为深圳党群服务中心的中心主任可以说是“全能”的,既要管服务也要开展服务、既要“管事”也要“管人”、既要“对内”也要“对外”......正是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下我不计报酬的付出,才在短时间内让用人单位的态度从不认可到信任(ps:每次社区或者工作站里的相关事情都会与我一同商量)的转变、才让服务对象由不了解党群服务中心到积极参加社区活动,且拥有不少的社区铁杆粉丝.......但是这一切也不全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也是少不了团队小伙伴的力量。
因为党群服务中心的转型,刚好我也是党员,在日常的服务中我有做好居民与党委之间的链接作用,这一切社区党委都知晓,因此,不久,我便成为社区“两委委员”(由群众及社区党委民主选举),因为第一年的区级评估在即,且较多的时间用在建立关系。为了能在评估中取得一个不那么差的成绩,在解读评估标准后,只能从附加分入手,因此我尝试对过往的服务经验进行总结与提炼,并投稿于《中国社会工作杂志》,出乎意料,《服务对象‘不配合’小组活动怎么办》刊登于国家级刊物《中国社会工作》2017年5月下刊,《关于带领活动分享环节的经验清单》、《关爱社区高龄、独居老人,给他们第二个家》等文章刊登于《社工客》及《社工观察》,而且也加了不少附加分,在评估中也取得较为不错的成绩。
正因为此,也成为机构项目写手团的写手,协助机构撰写民微项目、创投项目、标书等。依然记得,白天中心的工作已经很忙,协助机构写项目只能利用非上班时间。所有的一切也都历历在目:为了在节点前完成机构的项目撰写,同时不耽误工作,在忙了一天的中心工作,已经疲惫不堪,回到家后只能先洗完澡、休息调好凌晨两、三点的闹钟再起来把没完成的项目继续撰写完,凌晨两、三点本是睡意最浓的时候,但是那时的我像打了鸡血一样,当完成时已是第二天七点,然而又要准备上班迎接新一天的工作。这因为前面工作的积累,我也参加了市社协举办的督导助理考试,而且很快也晋升为一名督导助理。
在该中心当了两年的中心主任,然后因为机构的安排也去另外一个中心当中心主任,主要原因是:离我住的地方比较近、中心的问题较为棘手希望我去扭转。因为有了之前两年多的主任经验,因此并不会像之前那么慌张,而是按照急需解决的排列顺序理清中心的问题,因为当时最主要的是用人单位的问题,因此在用人单位上面我是花了将近两个星期理清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我的工作思路、相关的工作方案等经过多次的沟通,基本得到她们的认可,当然在这期间我也不忘通过此事来进行团队管理、赢得小伙伴们的认可。让小伙伴一同策划年度计划开展服务等。
所悟
其实,我做社工的四年多的时间都是在同一家机构,经历了机构由学步期到学步期向青春期转变的时期;经历了我的职责从见习社工到正式社工到中心主任,再到督导助理的转变等;经历了服务群体从社区社会组织到大众居民,经历了工作内容从活动策划开展、项目撰写、到项目公开招投标的转变。经历过这一切变化后,对自身总结反思也更多,回顾其中值得记忆和发扬的经验,以便更好的前进成长;曾经机构表彰我为“勤奋的水手”,四年肩负8个角色甚至更多角色(后面机构有提拔我作为区域主任、服务部门主管等,但是我并没有意愿)。
曾经,很多小伙伴会问我是什么让我坚持在社工的道路上走五年多之长,我三年前的回答都是“社工的信念”,“社工的助人自助”、“以生命影响生命”等,但是我也有迷茫过,现实的工作真的能真真切切的做到“帮助有需要帮助的人”吗?真的是“助人自助”吗?难道不是工作站的各种各类的表格、机构各种各类标准化的文书占用了上班了大部分的上班时间。很多时候也清楚很多工作是需要在做好了其他的工作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关系,或者也是因为受大环境的影响。开始进入迷茫,就仿佛秋风一阵一阵扑面而来,无法判断是迷茫被秋风送来,还是秋风本身就让人迷茫。也许二者兼并,也许什么都不是。也曾经离开社工行业一段时间,去到促进会(枢纽型组织的运转,街道社会组织的转型服务)从事与社工相关的服务,后面又回到社工机构......
以上便是我截至目前的社工经历,也许不够典型、不够丰富、不够出色,但是无论怎样我都会坚持方向,在社工的道路上或者社工相关的道路上去坚持去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