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结构理论从不把个体的问题孤立看待,而是把个体的问题放置于其所在的家庭环境、家庭系统去观察,并通过改变其家庭环境、家庭系统来促成个体的改变。
电视剧《都挺好》,讲述了一个母亲过世后,三个子女围绕父亲的赡养问题,开展的一连串矛盾与冲突,也正是通过这一连串冲突和矛盾,展现出在家庭中家庭成员间互动对个体产生的影响。
每个家庭成员都其特定的角色与功能,是缺一不可的
在苏家,大哥明哲是一名学霸,高中毕业赴美留学。大哥的留学成了父母脸上贴金的资本、弟弟妹妹仰仗的对象。常年的留美生活,导致明哲对原生家庭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出国留学前那数十年。母亲病逝回国,当三兄妹为着父亲赡养问题而纠缠不清时,碍于中国传统长子的道德捆绑、也碍于长子角色、长兄角色的长年缺位而产生的巨大愧疚感,明哲不顾妻子的规劝,以牺牲妻儿生活质量为代价,独自担当起对父亲的赡养责任来弥补过去数年对原生家庭的亏欠
但是,膝下育有儿女的明哲,角色又岂止一个呢?于原生家庭而言,他是一个儿子;与其自己的家庭,他是一名丈夫、一名父亲,以牺牲丈夫、父亲的责任来成就其儿子的责任,其结果恐怕只会陷入“拆西墙补东墙”的死循环当中。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系统,每一个家庭成员在其中均担任特定的角色,而每一个角色都背负着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在家庭角色中,用“拆西墙补东墙”的办法显然是行不通的,毕竟任何一个角色的缺位,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家庭的平衡,试问一个失衡的家庭,幸福,从何谈起?
次系统界限的模糊,影响家庭正常功能的发挥
在家庭结构理论里,有一个概念叫做“次系统”。家庭中的亲子是一个次系统、夫妻是一个次系统、兄弟姐妹是一个次系统,每个次系统有其任务和功能。而在每一个次系统中,还存在一个概念叫做“人际界限”,人际界限,名副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人际界限的出现决定了次系统内成员的分工、权力与义务,而人际界限是否明确,决定了子系统功能是否得到发挥以及子系统内成员是否得到应有的成长。
相比起文质彬彬的大儿子明哲,二儿子明成虽则能力比不上大哥,却油嘴滑舌,总是哄得母亲笑逐颜开。加上父母把对赴美留学儿子的思念和爱戴全都寄托到二儿子身上,明成自然而成了家中的宠儿。明成的读书、工作、生活均有母亲一手操办,父母为了明成的成家几乎花掉大半辈子的积蓄,然而这个父母眼中的宠儿,一旦离开母亲的庇荫,却如同孩童般脆弱与被动。
重男轻女的父母把大哥明哲捧上天,把二哥明成宠成巨婴,却始终冷落小女儿明玉。明玉在一次次向母亲提出要得到与大哥、二哥同等的待遇未果后,毅然决然选择离开这个家。离开父母庇荫的明玉,从事过很多工作,并最终在师傅的提携下成为一家企业的副总。母亲过世后,父亲的赡养问题再次把明玉拉回到原生家庭,然而,在事业上所向披靡的明玉,在原生家庭中找不到半点尊严和依靠,最终与原生家庭渐行渐远、形同陌路。
当子系统成员之间界限不明确,成员之间关系要么疏离,要么纠缠。疏离的关系,促进了自主,却限制了情感和互动,明玉与母亲关系的疏离,造就明玉的独立、自主,却限制母亲与明玉的互动以及情感关系的建立;纠缠的关系,促进子系统成员之间彼此的支持,却难以造就子系统成员的自主和独立,明成与母亲关系的纠缠,让明成从父母那里得到莫大的支持,而也是这些过多的支持埋没了明成自主能力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