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另一种方式诠释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文章摘要:用另一种方式诠释社会工作者 时光飞逝,眨眼间又快一个年头了。去年的这个时候是我刚工作的第四个月,那时候刚进入社工机构工作不久,特意写了一篇《一个毕业生的社工职场生涯》,然后被社工观察转发了,第一次文章被转发内心抑制不住地兴奋呀~

时光飞逝,眨眼间又快一个年头了。去年的这个时候是我刚工作的第四个月,那时候刚进入社工机构工作不久,特意写了一篇《一个毕业生的社工职场生涯》,然后被社工观察转发了,第一次文章被转发内心抑制不住地兴奋呀~

 

时隔一年,再看回那一篇文章,看到了那时的我有点“天真可爱”,文字里带着点“稚气未脱”&“鸡汤满满”且充满激情。(语句还有点不通顺&口语化)。

 

其中,整篇文章令我最深刻的还是那句“还没准备好做成熟的大人,就已经踏出了校门,成为了社会人。”直到现在,我依然觉得自己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大人”。因为作为一名社会新人,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例如:如何与领导相处、说话的艺术、自我知识储备、文笔、处理问题的手法等,起码现在的我还无法做到“游刃有余”。也许是因为我还没能接受“社会人”的身份,才会觉得自己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吧!

 

在我离职前的两个月,我很认真地思考了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收获了什么?这一年的时间值得吗?我给自己的回答是:甚少,因为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学到的东西和毕业前没有太大的差别,而做得最多的还是行政工作,真正的实务工作甚少,直至今年年初机构接了几个小项目,才让自己慢慢地找到了成就感。

 

离职前,手头上还有亲子阅读社和暑期夏令营活动要开展,尽管那几个月很忙,经常都要想着第二天的活动要如何开展才能收获大家的“五星好评”,但很满足。还记得离职前几天,一个服务对象的外婆说:“你比补习班的老师教得好、有耐心。”我想,服务对象的认可,是我收到最好的礼物吧!听到服务对象这样的评价,那一刻瞬间感觉这段时间再辛苦也值了。

 

直到现在换了这份工作,才深刻地体会到: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当我还是一个“菇凉”时,我以为没什么都没有学到,但当我离开了那个环境、蓦然回首时,我所认为的什么都没有学到不过是因为当时的我没有发现自己成长的痕迹而已,我想这大概就是当局者迷吧!

 

回想起来,将近14个月的社工生涯让自己成长了很多。例如:统筹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这些都是一个人的沉淀。

 

再来说说我现在的工作吧!现在工作的地方是一个协会,性质和社工机构差不多,同样是公益事业的社会团体。前段时间,王思斌老师对“做社工很迷茫怎么办?”、“体制内的社工怎么发展”进行了解答。其中王思斌老师说的那句:“其他做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工作的不算社会工作吗?我觉得算。”令我印象最深刻。刚换工作的时候我想过这一个问题:我以后还会不会再回到社工行业?而王老师的这一番话让我又重新定义了“社会工作”这一份职业,现在的我不过是换了另外的一种方式为人民服务、助人自助。

 

今后,我要用另一种方式来诠释“社会工作者”,开启一段新旅程。

来源:曾经的社工菇凉 社工观察
本文《用另一种方式诠释社会工作者》由社会工作者小编收集整理网络,并不代表社工网的观点,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社会工作知识的文章,请点击查看社会工作博客网其它文章,请关注社会工作者博客网,本文地址:http://www.shehuigongzuozhe.net/shehuigonzuo/meiriyitie/13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