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毒社工邵群铭的三色动态管控法

 社会工作文章摘要:禁毒社工邵群铭的三色动态管控法 “一日吸毒,终生戒毒”仿佛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魔咒。然而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街道,因为对吸毒人员实行红黄蓝“三色”动态管控,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率达100%,从而成为杭州市禁毒示范街道。

法治日报 2020-12-20 记者 王春 通讯员 甘露 朱建峰

 

“一日吸毒,终生戒毒”仿佛是一个挥之不去的魔咒。然而在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街道,因为对吸毒人员实行红黄蓝“三色”动态管控,社区戒毒(康复)执行率达100%,从而成为杭州市禁毒示范街道。

 

而摸索出“三色”动态管控机制的,是街道社区戒毒康复办公室专职禁毒社工邵群铭。

 

禁毒社工邵群铭的三色动态管控法

邵群铭是禁毒战线的“老兵”。2004年,他担任富春街道综治科副科长,分管禁毒工作。禁毒法颁布实施后,街道成立社区戒毒康复办公室,他走上了专职禁毒社工岗位。十几年间,邵群铭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禁毒预防教育“6·27”工程优秀校外辅导员、杭州市禁毒优秀社工等荣誉称号,撰写的禁毒案例《康复路上牵你手给你阳光给你爱》获评杭州市二等奖、省优秀奖,2020年8月邵群铭获评浙江省禁毒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从事禁毒工作后,邵群铭了解到很多吸毒人员都是因为对毒品知识的缺乏而误入歧途。他便下定决心,要让尽可能多的人“了解毒品知识,认清毒品危害,主动远离毒品”。在春秋社区建设禁毒宣传小公园,在体育馆路打造禁毒宣传墙绘,在各社区、农村文化礼堂设置禁毒教育宣传栏……邵群铭依托这些禁毒宣传阵地,以禁毒宣传月、国际禁毒日、毒品预防教育等活动为契机,加强禁毒法、《浙江省禁毒条例》宣传。除了利用新媒体推送禁毒知识外,还依托社区文艺宣传队、6·26禁毒文艺晚会等特色服务平台,以特色促进宣传、以文艺带动宣传,打造禁毒宣传品牌。

 

在十多年的禁毒工作实践中,邵群铭摸索出行之有效的红黄蓝“三色”动态管控法。根据吸毒人员的前科情况、社会关系、事后表现、现实状况等多个方面表现,对辖区正在强戒或者在服刑的吸毒人员除外的吸毒人员实行“三色”管理,根据街道、派出所、社区三方综合评定,分值低于80分的标为红色、界于80到90分的标为黄色,90分以上标为绿色。对应不同颜色的吸毒人员,采取不同方式的分类帮教管理措施。针对综合评定,建立一人一档。

 

阿芳(化名)13岁时父母离异,跟母亲生活。母亲的疏于管教,父爱的缺乏,加剧了她内心的孤独感和无助感,加上不良“朋友”别有用心的陪伴与教唆,20岁就染上了毒品,且多次复吸,公安机关责令其接受3年社区康复。

 

刚开始,社工上门探访通常会吃“闭门羹”。阿芳即使开门也只开一条缝,看见社工立即关门,电话联系直接挂断。

 

邵群铭始终坚信:“总有一种真情,能滋润干涸的心灵。”他以倾听、关切的态度切入话题,设身处地站在阿芳的立场去体会其感受,建议其母亲夜间陪护,使她逐渐减轻了焦虑和不安的情绪。阿芳表示,她已经不和以前的“朋友”来往了,为了防止他们纠缠,她还更换了手机号码。

 

阿芳没有工作,仅靠母亲的工资维持生活,一份使她能够自立的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于是,邵群铭向阿芳提供招聘信息,鼓励她克服自卑心理。如今阿芳有了体面的工作且表现出色,并找到了另一半。

 

教育、挽救、感化……一直以来,邵群铭坚持家庭、社区、街道、派出所“四位一体”进行帮教。一是从生活上给予关心。建立“四位一体”帮教小组,帮助他们解决个人和家庭的实际困难。二是从心理上给予关怀。设立心理咨询室,聘请了两名心理咨询师,不定期给社区戒毒康复人员提供心理辅导,并指定社工、志愿者和网格员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提高戒毒人员回归社会以后的生存、适应能力。三是从就业上给予扶持。对有一定专长的人员,积极开展就业帮扶,促进其早日就业;对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人员,安排参加技能培训,鼓励再就业。

 

一些吸毒者家属认为,家里有人吸毒本就不是件光彩的事情,禁毒社工隔三差五来做工作会弄得世人皆知,所以对社工家访很是排斥,甚至会做出过激行为。但邵群铭并不畏惧他们的冷眼和反感,相反他总是耐心地一次次上门做工作。

 

“如果我一百次家访能换来戒毒康复人员的一个细小转变,我愿跑上一千次、一万次。”每当有人问邵群铭为什么坚持下来这份工作时,他都会这样回答。每个吸毒人员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而他希望拯救的不仅仅是吸毒人员还包括他们的整个家庭。

本文《禁毒社工邵群铭的三色动态管控法》由社会工作者小编收集整理网络,并不代表社工网的观点,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社会工作知识的文章,请点击查看社会工作博客网其它文章,请关注社会工作者博客网,本文地址:http://www.shehuigongzuozhe.net/shehuigonzuo/meiriyitie/13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