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刚入行没多久的社工,结合个人经验,在这里谈谈我在这个行业里看到的一些景象。
一、实际工作内容与“专业服务”偏离
曾经幻想进入工作后,我可以左手“社区营造”,右手“个案治疗”,指点江山,挥斥方遒,为社区和谐建设添砖加瓦,被街坊邻里称赞有加,然而我以为我以为的未必是我以为的。
工作半年多,我的工作内容就是一直重复地办活动、拍照片、写新闻稿、补文书材料,而且活动多以“普惠性”为主。除此之外的则是完成居委会下发的一些行政任务,像党建活动、创文创卫、人口普查;再者加上一些体力劳动,除冰扫雪、捡垃圾、扫马路、撵商贩;可能从一开始,第一批入驻这里的社工就开始承包这些工作,后来就变成了约定俗成。
四年大学教育,我觉得社工的工作内容并非这些,我也尽可能在这种行政化工作中寻求专业服务工作的衍生和尝试。我们社工不是要关注弱势群体、维护社会正义、促进社会平等的吗?那为什么目前社会工作服务内容与“标准”的专业服务偏离这么大?
我思考,是社工嵌入式发展的原因吗?是啊!占据统治地位的“大人”怎么会容得下一个外来闹腾的“小朋友”呢!“小朋友”要想分一杯羹,还不得“夹缝生存”乖乖听“大人”的话。那,是因为我是“父母”“购买”来的吗?“父母”喜欢热热闹闹的场景,喜欢人多的场景,那我是不是也得让“父母”开心呢?那我们社工要做的真的是“大人”指示的,是“父母”喜欢的这些内容吗?我保持怀疑。
二、实务和教育偏离
社工同仁们,你们大学是不是也背了好多理论,学习了很多工作方法,可是实际的实务中,你真的灵活运用、施展拳脚了吗?还是说只是单纯的被你强贴到了文书资料里面呢?其实这也不怪你们,毕竟老师可能也真的没有做过实务,近距离地接触过“弱势群体”。所以老师们能教我们书上的各种理论和技巧,可该怎么运用到实际,社会工作的大学教育似乎缺少了这个途径。正如我们知道某个理论模式“what and why”却不懂“How to do”。所以呢,“危机介入模式”“地区发展模式”也许你背的滚瓜烂熟,可当面对真正的现实情境时还是一脸懵;这让我想起之前看到的一篇论文,郑广怀老师说“由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先行的特点,社工领域产生了一批并不具有社工实务经验,甚至所受的教育也并非社工专业出身的老师。可是却有相对多的这样子的一部分人占据社工主流话语权,为我们的学生们‘指点江山’,‘描画美好蓝图’”。以至于我进入工作之后,我思考为什么我的工作替代性那么强呢?而课本知识似乎又不能很好应用于实务呢?那社会工作的大学教育到底想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呢?如果真的一直这样子,社工人才流失也是必然吧?一部分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失望离开,另一部分也许连“社工”和“志愿者”都区分不清楚的“半路出家人”涌入门槛。最终“劣币驱逐优币”,行业内真正的社工人越来越少。
三、服务评估体系偏离
在某市中期评估指标体系中,分数分配是这样的:
“人员管理”满分15分
“服务质量和成效”满分20分
“线上服务”满分15分
“多方评价”满分30分
“财务管理”满分20分
其中在“服务质量和成效”里面,社工日常工作花费精力最多,与社工工作关联最密切的,如资源链接与整合占2分,需求与计划占2分,服务过程的规范性占1分,服务过程的科学性占1分,以上六分基本上是社工半年工作主要的工作内容,可是它在整个体系中也仅仅占比6%。其他的,像多方评价占了30%,其中,办事处评分占15分、合作方(居委会)占5分。
而这种轻过程、重结果的评估指标体系势必会造成基层社工追求“形”而多于“质”,忽视“专业服务过程”而过度包装“服务结果”。像试卷分数占比一样,“专业服务”这个科目分数占比太低,即使社工做得再好,还是一样得不到高分,那这测试的意义便有待考量。那这种不合理的评分分配,可能又进一步拉偏了社工实务的方向,使得被评的社工项目会尽可能粉饰和包装如“多方评价”这样子的高分指标,而这也许会造成两种“不幸的悲剧”,一是基层社工更加依附于行政体制,丧失更多自主权,以期为合作方多干活来讨得他们欢喜;二是滋生钱权腐败,机构和行政体系沆瀣一气,达成利益联盟,呈现完美数据。
所以这些协会的评估体系真的能够筛选出优质的服务项目吗?真的能够引导项目发展出居民满意的服务吗?我保持怀疑。
PS:“大人”指行政社会工作;“父母”指的政府;笔者工作中也遇到过虽不是专业出身,但实务做的非常棒的社工,我说的不是太客观,你们别打我;关于以上言论,如有不妥,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