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策划书撰写的2个误区

 社会工作文章摘要:项目策划书撰写的2个误区 注意区分三者的关系,才能保证每个要素内容的精准性,有利于提升社工项目策划书撰写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 | 郭杏枝

    单位 | 郑州市中原区龙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提到项目策划书,想必无论是新社工还是老社工都有不同程度的痛苦,喜欢做项目,但一碰项目策划书就忍不住发出“难于上青天”的感慨。

 

回想起曾不止一次的学习过项目策划书如何撰写,也曾按照学习的内容,按部就班的去分析“6W2H”,遵从“Smart原则”认真撰写总目标、分目标,但在没有项目意识的曾经,接触最多的、写的多是活动计划书、活动方案、项目总结,这些内容或多或少都包含着项目策划书里的一些要素,却没有一项是完整涵盖的。

 

虽说活动方案与项目方案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带着对项目策划书撰写的恐惧,在撰写活动方案的时候是不愿意背负着同样的压力将关于项目策划书撰写的要求用在活动方案的撰写上的,没有了“敬畏之心”,久而久之,便习惯性地避重就轻,走进由简到难的误区:活动的内容最容易想到,便成了方案撰写的第一步,然后从内容出发去填补目标、背景,再去找符合内容的理论……

 

长久以来的“不良习惯”,导致在逐渐具备项目意识之后,项目策划书的撰写思维依旧处于“逻辑模式不清甚至混乱”的怪圈,任何事情没有逻辑加持,难度可想而知,这让本就觉得项目策划书撰写难的我苦不堪言。

 

随着社工服务项目化的发展,社工的项目化思维已经成为服务开展的必要条件。服务项目化能够让我们的服务更具针对性、服务内容更丰富、服务形式更多样、服务考虑也更周全,同时更容易让我们看到服务的成效,便于我们及时看到问题,迅速调整。

 

再次学习项目策划书如何撰写,结合自身以往的误区,我有了新的思考和收获:

 

 

误区一:抛开逻辑顺序,会什么先写什么

 

 

“最难啃的骨头”往往最有价值,也都是精华所在,“先易后难”、“东一榔锤西一棒子”的思维只会拉低效率,降低质量,会的一直会,不会的一直不会,创造不出“有料”的内容,一味地逃避则更会加重对项目策划的恐惧,弱化文书撰写能力。

 

为了避免逻辑模式不清/混乱,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明确项目策划书包含的要素,理清框架:通过调研,结合服务背景进行分析,定位需要服务的人群后,挖掘现存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来定位需求,找出相契合的理论/理念作为支持,阐明理论如何融于实践有助于我们明确服务的目标,把握服务的方向。

 

结合实际,制定合适的服务内容,开始实施的同时做好风险预测和服务预算,以确保服务的质量,最后的评估总结工作是推动项目持续性、发展性,促成可复制性的关键。依据框架按序就班的撰写,思路清晰之后,好的想法和点子才能源源不断。

误区二:关键要素关系的混淆

 

 

最容易出现混淆的三组关系:问题与需求、需求与内容、目标与内容。举例来说:面对一张水果滞销的场景图,我首先想到的是存在的问题:水果滞销、市场没选对、群体没选对、缺乏销售技术、渠道单一、心理压力大等。

 

谈及需求很我就想当然的认为:需要选择合适的的市场、需要选择正确的人群、需要提供技术培训、需要拓宽销售渠道、需要减压和心理疏导等等。说到这里,问题就已经暴露出来:这样的思路已经完全混淆了问题、需求、内容、目标之间的关系。

 

首先是问题与需求,问题往往是我们看到的最直观的表象,需求则是表象之下的本质,通过分析问题得到,问题一般较多,而需求相对较少。总是习惯性的认为需要什么需求就是什么,但实际上它只是问题换了种说法而已,表述的依旧是问题,而它的需求究其根本只有一个:解决水果滞销难题。

 

其次是需求与内容,理清了问题与需求,需求与内容的关系就变得简单易辨了,从需求出发,结合需求,可以实现需求满足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内容的设计点。

 

最后是目标与内容(以往的经验表明这里的目标多指具体目标)。内容多以“社工开展了什么样的服务、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为表述,而目标则是侧重于服务对象接受服务之后的改变,重点强调的是服务对象而不是社工。(目标在制定的时候,可以多考虑一些,有利于提升目标的高度。

 

注意区分三者的关系,才能保证每个要素内容的精准性,有利于提升社工项目策划书撰写的能力和水平。

本文《项目策划书撰写的2个误区》由社会工作者小编收集整理网络,并不代表社工网的观点,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社会工作知识的文章,请点击查看社会工作博客网其它文章,请关注社会工作者博客网,本文地址:http://www.shehuigongzuozhe.net/shehuigonzuoxiangmu/13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