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黄捷梅
单位 | 深圳慈善公益网
康复是提升残疾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康复服务有利于改善残疾人的身体功能。但不同类别的残疾人在康复需求和康复服务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同一类别残疾人因身体功能状态、认知水平和家庭条件等不同,对康复服务的需求和形式都有所不同。
那么,如何才能制定和实施符合残疾人康复需要的服务项目呢?下面,我将以制定和实施坪山区残疾人社区精准康复服务项目(以下简称“社区精准康复项目”)为例分享我的理解。
一、社区精准康复项目简介
社区精准康复项目是一个专为坪山区户籍持证肢体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的项目,由专业康复机构派遣康复治疗师长期驻点项目并提供服务,服务形式主要有居家康复和社区定点康复两种,具体服务内容由康复治疗师根据残疾人不同的个体特征和康复需求,为残疾人制定精确、专业的个性化康复服务。
二、项目制定和实施的要点
(一)开展调查,掌握康复需求
一个优质且受欢迎的康复服务项目,不仅要效果好、质量高,最重要的是还要贴合残疾人的实际需要,而如何准确地掌握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便成为了制定康复服务项目的首要关键点。掌握残疾人康复需求的途径和方法多样,其中,特定群体需求调查最准确、有效。
坪山区户籍持证残疾人700余名,其中,肢体残疾人304人(重度肢体残疾人96人、轻中度肢体残疾人208人),占总人数的43.87%。通过基线调查、入户访谈和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304名肢体残疾人进行康复需求调查,掌握残疾人的基本状况和各类康复需求。数据分析如下:
1.需求类型及年龄段分布
2.对121名有需求的残疾人进行分析
1)入户需求和社区定点康复需求
2)期望的服务内容
备注:同一残疾人可选择多种服务内容。
3)期望的服务频率
备注:同一残疾人只能选择一种服务频率。
4)社区需求人数
备注:需求人数超过10人(含10人)的社区有六联、沙湖、坑梓和龙田四个社区。
(二)整合资源,做好项目定位
精准的定位有助于项目制定和实施。根据需求调查掌握的信息,综合运用ICF理念和社区康复矩阵图,仔细分析各项调查数据,并用优势视角的眼光挖掘残疾人潜在的康复需求和康复潜能,精准选取残疾人需求迫切且可操作实施的服务内容,充分整合社区有效资源,从以下两个维度对项目进行定位。
1.整合“家社”资源定位服务范围
社区作为康复实践的重要平台,能够实现康复服务“最后一公里供应”,而家作为残疾人最主要的活动场所,是实现康复服务“零距离供应”的最好场地,将两者充分整合,以社区为阵地,以家庭为依托,可就近就便为残疾人提供精准个性化康复服务。因此,项目服务的开展可以居家康复为主,以社区定点康复服务为辅,两者相互补充。
2.利用数据库资源聚焦服务
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将需求调查信息与残疾人数据库信息进行比对和定位,实时掌握残疾人康复医疗、康复训练、辅助器具适配、支持性服务等特殊需求,更好地聚焦项目服务,为项目内容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三)立足需求,确定项目内容
根据需求调查分析结果,围绕“家&社区”两大基线制定精准康复服务内容。基线一,服务下沉社区,建立社区定点康复站,依托专业康复力量和设备,为有社区定点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肢体康复训练、理疗、作业治疗等社区定点康复服务;
基线二,上门为有居家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提供ADL训练、推拿按摩、中药熏蒸和康复(护理)指导等居家康复服务。每个残疾人具体的康复方案(包括服务内容、服务目标、服务标准及频率等)由康复治疗师根据残疾人的个性化特征和康复意愿等实际情况制定。
此外,为保证残疾人康复质量及效果,在给残疾人实施康复服务前设置康复评估环节,在康复中期和末期设置康复效果评估环节,以便于康复前后进行效果比对,在康复过程中可根据残疾人的康复效果情况对康复方案进行调整。
(四)多管齐下,推动项目开展
1.实行“先试点、后推广”模式
为确保项目在顺利推行的同时保证质量和效果,先从小范围试点开始,选取需求数量较大且人员较集中的社区进行试点,获取试点经验后,再在全区范围内实施推行。
(1)开展试点项目,获取推广经验
选取六联、坑梓社区(含临近秀新社区)进行试点,试点期限为一年。年内主要为试点社区的43名肢体残疾人提供居家康复和社区定点康复服务,服务标准为每周2次、每次1小时,每人每年不少于96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言语康复、推拿按摩、康复(护理)指导、ADL训练(转移、穿衣、修饰、如厕)、理疗(中药封包、电脑中频)服务,除了为残疾人专业康复服务外,还需开展社区宣传活动。
(2)全区范围推广,惠及更多对象
试点结束后,为检验项目成效,邀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项目进行整体评估和满意度回访,经评估,项目深受残疾人好评,满意度极高,项目的运营模式和经验也适合在全区推行,因此,在总结试点项目的基础上,将康复服务项目在全区推广。
与试点相比,项目全区推广后主要在以下七方面进行了扩大和深化:
一是服务覆盖面从原试点3个社区扩大至全区23个社区;
二是服务种类从原试点五大项增加至十大项,即增加了肢体功能康复训练、作业治疗、心理疏导和远程康复咨询及会诊,此外,理疗方面也增加了生物机电反馈治疗;
三是社区定点康复站场地规模在原有20多平方米扩大至80平方米;
四是康复设备增加了下肢功率车、生物肌电反馈仪两种;
五是服务对象人数从试点43人增加至92人;
六是按照康复治疗师人数与残疾人人数约1:15的配比,项目康复治疗师人数从原来3名增加至6名;
七是社区宣传活动从原来的6场增加至23场。
2.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项目运营
为使残疾人得到更多优质、专业化康复服务,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专业康复机构优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项目运营,即委托专业康复医院或机构派遣康复治疗师长期驻点项目并开展服务。
3.多途径扩大项目宣传效应
为扩大项目的宣传效应,使更多的残疾人及社区居民了解服务项目,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多途径开展宣传工作:
一是在报刊媒体上宣传项目,增加项目的曝光度;
二是制作项目宣传微视频,在微信、QQ等平台上发布,同时,利用“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节日开展大型活动为契机,播放项目宣传短片;
三是与社区相关部门合作,深入23个社区开展外展活动、巡诊、讲座、宣传教育等,让更多的社区居民认识和了解项目;
四是印刷宣传海报和制作横幅,在社区宣传栏张贴海报,并在人流量相对较多的地方悬挂横幅,提升社会大众对项目的关注度;
五是对符合康复服务条件的目标人群重点开展上门宣讲和免费检查,帮助残疾人及其家属正确认识康复对功能障碍恢复或预防的作用和意义,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康复意识,增强他们对康复的信心。
(五)双轨并下,确保项目质量
为确保康复服务项目质量及成效,双轨并下对项目进行监管和评估:
一是对康复服务项目的进度、质量和风险进行管理和监督,并及时掌握和解决项目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困难,同时,督促运营机构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相关服务,落实技术支持,实时管理运营团队,严格执行合同相关约定,规范各项服务制度等;
二是以评促建,邀请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对康复项目进行中、末期评估,主要评估人力资源配置与管理、项目产出与质量、财务管理等三方面内容。
通过评估,及时掌握项目实施情况和残疾人及家属的满意度,总结阶段性运营工作经验,测量项目服务成效,促进项目服务水平的提升,为下一年度康复服务项目的调整和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三、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在制定和实施残疾人康复服务项目时,需以社工“助人自助”服务理念为基础,以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价值观为依托,充分考虑残疾人康复服务的特殊性,应用ICF模式和社区康复的方法,在社区康复矩阵图的指导下,全面掌握和分析残疾人的康复需求,从优势视角和全人发展观出发,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整合相关资源,确定项目的服务形式、服务内容及标准等,并多管齐下推动项目的实施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