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覃金兰 苏艳萌
单位 | 深圳慈善公益网
何为四点半课堂
四点半课堂又称四点半学校,是出于下午4:30放学的小学生的安全和健康考虑而提供的免费场所,为那些过早放学的孩子和由于家长工作而无人看管的孩子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安全托管、作业辅导、休闲娱乐及兴趣培养等服务。
四点半课堂服务应社区居民需求产生,又是社区教育的一种新模式,一定程度上减轻家长和孩子的压力,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四点半课堂家长和孩子的需求
笔者访谈家长对四点半课堂服务的期待,不少家长纷纷表示,孩子参加四点半课堂,家长可以放心工作,有老师的辅导,也减轻辅导课业的压力。可见,家长出于孩子安全需要和课业辅导需要,把孩子送去四点半课堂。社工运营四点半课堂,把安全和课业辅导放在首位,现实中,孩子是怎么想呢?
在四点半课堂的孩子们表述,每天都是学习和写作业,没有其他的活动,希望在这里能够自由一些,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大部分孩子经过认真思考后,希望在四点半课堂轻松完成课后作业的同时,还可以和其他小伙伴们一起玩耍。
对于儿童来说,玩耍是儿童的天性,据研究发现,在运动和玩耍的过程中,儿童要完成几十种与大脑和思维活动有关的动作,是儿童可促进儿童大脑智力开发。而四点半课堂运营现状:社工提供安全托管和课业辅导服务后,孩子写完作业后,会和其他小朋友交流玩耍,将近六点,家长接孩子回家。
设计四点半课堂的第二课堂
四点半课堂家长和孩子的需求存在相互冲突,社工满足家长的需求,会忽略孩子的需求,如何把握家长和孩子的需求?而社会工作是助人的专业和职业,致力于回应社会需求,其强调助人性、福利性、利他性、专业性和技术性。而四点半课堂服务,如何回应和平衡家长和孩子的需求,回应社会工作的社会性和专业性,设计四点半课堂第二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四点半课堂的学生包括小学各个年级,孩子的心理年龄、学习内容、性格特点各不相同,所以第二课堂的服务设计上,社工邀请家长、学生三方一起商量日常课程安排,同时考虑儿童发展的特点,社区资源,社工的专业能力。针对四点半的第二课堂设计,社工可以开展如下服务平衡学生和家长们的需求。
1.社会技能工作坊
百度百科定义社会技能包括:与他人交往的行为,如接受权威、谈话技巧、合作行为;与自我有关的行为,如情感表达、道德行为、对自我的积极态度;与任务有关的行为,如参与行为、任务的完成、遵循指导等。
儿童正是成长教育的好时期,社工通过游戏、视频、故事等工具,开展一些校园基本社交技巧、学会倾听、与他人合作、认识新朋友、理财意识等等。比如理财能力小组、自理能力学习、团队游戏工作坊等。
2.安全教育工作坊
调查数据显示:中国3-12岁儿童中,多数孩子安全意识淡薄,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险缺少应有的防范知识,不知道躲避风险。为此,社工在第二课堂,开展安全教育,让儿童掌握必备的、正确的自救及自我保护的常识与技能,例如防范校园暴力、交通安全、居家安全、户外安全、消防安全、自然灾害等等。
3.兴趣发展工作坊
学生在学校大量汲取学科知识,所以四点半课堂不能单一提供辅导服务为目的,需要适当的放松,提供一些培养兴趣为主的课程,比如剪纸、棋类、团队游戏、绘本、才艺展示等等,既可以让孩子暂时从学科知识学习当中脱离出来,又可以锻炼孩子的其他能力,如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思考能力。
结语
四点半课堂是社工提供儿童青少年服务的平台,我们在平衡各主体需求、丰富服务的同时,可以在此平台的基础上,让服务更具多元化、项目化和品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