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曾秀平
单位 | 银川市春熙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
自2017年以来,银川市春熙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和银川市西夏区团委以“社工+团干部”的服务模式,以护航重点看护型的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为工作重点,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学业支持、生活关爱等专业化、系统化的服务,积极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特需关爱青少年成长成才。
一、精准摸底,制定动态管理模式
最先,西夏区团委通过通知下发到各镇街各社区、村居。基层团干经过前期摸底调研,初定帮扶对象报送西夏区团委青少年帮扶数据库。
随后我机构根据团西夏区团委报送帮扶名单,召开需求诊断交流会,再结合社区团干的力量,针对每位青少年进行一一入户走访调研,准确掌握服务对象的类别、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困难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等,全面分析服务对象的需求并建立详细的基本情况档案资料,建档全面、资料清晰、情况明了。
同时项目采用“五及时”动态管理模式,即及时发现、及时报送、及时入户走访调研、及时诊断需求、及时帮扶。让有需要帮扶的孩子及时得到关爱。
就2020年4月至今,西夏区累计报送服务对象名单20人,前期全部与社区或家长取得联系。其中完成入户走访并签订帮扶协议7人,3人已离开银川回老家不在服务区域内,其中1人成功返学不需要服务,其中2人已经成成功就业不需要服务,1人电话未接通,2人不方便社工此时介入,4人因自身原因拒绝再与我们联系。
在此过程中已经为7位服务对象定期开展个案服务,累计服务人次约100人次,服务内容包括:提供学业帮扶、情绪疏导、就业指导、心理辅导、资源链接等个性化支持服务,帮助服务对象们解决困难、走出困境、获得支持、营造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
优质书籍推介,想要请戳↓↓↓
广告
孩子:挑战(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童书妈妈三川玲作序,朱永新、樊登、郝景芳、钱志龙、脱不花推荐)
作者:[美]鲁道夫·德雷克斯 [美]薇姬·索尔兹 著当当
广告
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不吼不叫,非暴力沟通,比打骂更有效的10大亲子沟通工具)
作者:萌妈cecilia当当
二、需求为本,指定个性化服务计划
西夏区将特需关爱青少年分为“重点看护型、一般关爱型、温馨提示型”三种类型,纳入三种重点程度不同的资料库,针对失学、失业、失管三类具体情况,提供学业帮扶、情绪疏导、就业指导、心理辅导、资源链接等个性化支持服务,截至目前,基本实现“失学有课堂、失业有岗位、失管有监护”的帮扶效果。
在此服务过程中,发现重点看护型数量不多,一般关爱型及温馨提示型较集中。这些孩子普遍存在家庭关系缺失、厌学情绪、亲子关系紧张等问题。
针对不同孩子的不同需求,社工和团干们建立了一人一档,一人一服务计划,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每项工作,如针对失学的小马,社工在开学前期着手联系村委会、街道办事处、教育局、生源地所在学校,逐步推进逐步跟进,最终在开学前一天顺利让16岁的小马成功进入一年级教室读书。
如针对失业的小苏,社工经过前期入户走访调研,掌握了小苏有电力方面的特长,其也对这方面的就业信息及方向感兴趣,社工积极搜集此方面资料,终于帮助24岁的小苏找到了合适的就业岗位。
三、积极链接资源,精准关爱显温情
在西夏区团委帮扶资金的支持下,引入银川市春熙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这一第三方力量,再借助社区团干和志愿者,组建成为特需青少年专项帮扶队伍,推动特需关爱青少年帮扶项目化运行。
同时第三方积极链接爱心帮扶资源,如链接高校大学生志愿者针对有学业困难的孩子进行学业辅导、如链接希望工程爱心基金资助就学困难的孩子支持其继续就学、如链接爱心人士对家庭困难的孩子捐赠爱心羽绒服、学习用具等,得到了服务对象的高度认可,彰显关爱温情。
目前,西夏区特需关爱青少年项目已走过5年时光。从2016年到2020年,西夏区团委积极探索工作新模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专业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对西夏区14-25岁的三失(失学、失管、失业)青少年进行专业化的关爱帮扶工作。
2016年至今,西夏区特需关爱青少年累计60个,愿意接受服务接案的孩子约40个,成功帮扶达到预期目标的孩子约20个,有效实现了失学孩子重返学堂、失管孩子拾爱回家、失业孩子自立腾飞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