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槐荫民政社工未来星项目组社工 袁文文
困境儿童走访中发现残疾儿童比例高达85%,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缺陷导致在学习、康复、照料和社会融入等方面面临诸多困难。如何做好残疾儿童的初次探访?如何精准掌握残疾儿童及家庭的现状和需求?为残疾儿童提供专业有效的服务?为残疾儿童密织社会支持网络?这都要求项目社工在服务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持续实践。
做好充足的入户准备,学习掌握残疾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特点
残疾儿童因自身生理、身体情况的特殊性,往往在学习、沟通、社交等方面存在障碍,并且他们的自尊心较健康孩子更加强烈、内心更加敏感,易产生自卑和躲避的心理。因病致残的儿童,生长发育比较缓慢,智力迟缓、言语不清,生活自理能力差的问题,让儿童不愿意与外人接触。
面对生理和心理都如此特殊的困难儿童群体,社工在入户前首先要学习掌握残疾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其次,每个孩子都有其特殊性,社工还要多方了解情况,与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学校老师等咨询孩子的具体情况,明晰孩子及家庭的敏感点,选择适合的面谈技巧,避免对孩子及家庭造成二次伤害。专业充分的入户准备,有利于体现社工“以人为本”的专业服务理念,有利于营造轻松舒适的访谈氛围,更加有利于保障入户探访目标的达成。
因此在入户前充分了解残疾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注意访谈的敏感话题,才能够了解孩子的种种想法,保障入户访谈的目标达成。
提高儿童服务敏感度,准确识别儿童主要照顾者的真实需求
面对自己的子女是残疾儿童这一不幸的事实,大多数家长都会经历一段相当漫长而困难的心理路程,包括震惊、拒绝、绝望、内疚,到最后不得不接受。
服务对象小A为智力一级残疾儿童,4岁时因患有肝豆状核变性和癫痫长期服药,父亲因不堪家庭压力选择离婚,从此失去联系,母亲靠打零工独自抚养小A。从母亲的倾诉中我们看到了母爱的坚强与伟大,也感受到了来自母亲内心深处的焦虑与担忧,眼下的生活让她负重前行,孩子的生存更让她惴惴不安。
残疾儿童的主要照顾者往往有着强烈的倾诉欲望,她们很渴望有人能够同理她生活的不易,安抚她疲惫的灵魂。面对被访谈者“倒苦水”式的倾诉,社工自身要具备儿童服务敏感度,从中精准识别、评估真实需求,引导她们围绕访谈主题进行表达。儿童服务敏感度需要项目社工在困境儿童摸底排查工作中不断总结反思、积累实战经验,是一个持续长期的工程,需要项目社工坚定信念不断努力。
缓解照顾者亲职压力,引导服务对象看到身边的支持网络
走访中,了解到在整个照顾中能够向残疾儿童提供照顾服务的主要是儿童的父母。走访残疾儿童,特别是重残儿童家庭时,社工的访谈对象往往是儿童的主要照顾者。家庭系统失衡、家庭功能弱化、传统观念下外界舆论等压力都会让残疾儿童主要照顾者无处喘息,访谈过程中她们极易出现情绪崩溃、痛哭流泪的现象。如何缓解照顾者的亲职压力,在建立信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专业服务陪伴她们共同成长,是我们项目社工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
小D是智力一级残疾,父母离异后均再婚,主要由爷爷奶奶照顾。爷爷对社工说“他爸妈都有了新家庭对孩子的关注也就少了,他们也是没办法。等我们老俩口走了孩子生活怎么办?我们就想他能有个工作以后养活自己啊……”老人边说边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遇到这种情况,首先,社工要摆正心态,服务对象愿意在你面前真情流露,这是一种信任与肯定的表现,是顺利开展服务的第一步;其次,社工要学会沉默,给服务对象适当的时间宣泄情绪,轻轻拍打其后背,等待他平复情绪;最后,社工要正向引导,引导服务对象看到身边存在的支持网络,包括政府部门、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正式支持系统和亲朋好友、家舍邻里等非正式支持系统。
走在儿童保护的道路上,你会看到一张张天真烂漫的容颜(笑脸),你会听到远处传来自由奔跑的嬉笑声,你会闻到空气中充满青春朝气的味道……做好槐荫区困境儿童关爱与保护工作,未来星项目组社工继续以摸底排查工作为抓手,对困境儿童及家庭进行实地走访,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不断思考与探索,为各类困境儿童提供最高质量的优质服务。关爱困境儿童我们一直走在前进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