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专业社会工作将迎来更多新的机遇,同时也会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新的课题,需要专业社会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前行。在此,笔者略谈三点:
其一,此次疫情期间,西方国家的专业社会工作就总体而言,表现并不显著。从逻辑上讲,西方国家的专业社会工作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务方面,均较为成熟,为何还会出现如此情况?这不仅因为是因为疫情的突发性,也不仅是因为西方国家的疫情至今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且有相当数量的民众出于各种原因拒绝佩戴口罩,实际上,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涉及专业社会工作伦理层面问题,即专业社会工作者是应先顾及自己,待条件具备后再择机去服务民众,还是甘冒风险,将民众的需求和利益置于首位?可以看到,不同制度、不同理念、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专业社会工作已给出了各自的答案。未来,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不确定性,仍将会面临各种新的突发情况和风险挑战,也将会给专业社会工作伦理带来新的考验,如何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和考验,在危机时刻更好地发挥专业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作用,将是专业社会工作在伦理领域需要不断予以探讨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其二,此次疫情期间,专业社会工作开展了多样化的线上服务,其效果究竟如何?有哪些有价值的经验和做法?又有哪些需要补齐的短板和不足?线上服务有哪些形式?可以涵盖哪些工作内容?线上服务的功能定位是什么?其边界、范围以及局限性又在哪里?这些都应当得到深入研究和认真总结,进而形成整体性的思路和体系化的策略。疫情终会过去,当社会运行重回正常状态之后,原先作为应急状态下的线上服务,有哪些可以暂时告一段落,又有哪些可以保留和延续,或经一定的改造和转换后,成为专业社会工作常态化服务的一部分?应急状态下的线上服务与日常状态下的线上服务存在哪些区别?如果我们认为,日常状态下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可以也应当包括线上和线下两个方面,那么,线上服务与线下服务的关系是什么?二者之间如何衔接?在服务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将线上与线下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高效运用,通过线上线下合鸣共振的方式,达到更加理想的服务效果?在此基础上,能否进一步梳理并形成一套完整、清晰、有效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模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式的服务,对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知识、能力、技巧等又提出了哪些必备性要求?
其三,目前,很多地方都在进行“智慧社区”建设,硬件方面有的已做得相当不错。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硬件设施作为基础和前提,当然不可或缺,但绝非“智慧社区”建设的全部。“智慧社区”建设不仅指的是硬件方面,同时也包括“软件”即治理和服务方面。否则,就只是“智能社区”,而非“智慧社区”。在笔者看来,“智慧社区”建设主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硬件设备的安装成本,二是硬件设备的日常运行维护、更新或升级等,以及专人和专职岗位的足量配置与设置,三是与“智能”相对应的治理和相匹配的服务,对于“智慧社区”建设来说,这也是最核心、最重要的。能否依托智能设备,向社区居民提供更为丰富、更加优质、更有效率的服务,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发展目标,才是评判“智慧社区”建设成败与否的真正关键要素。专业社会工作作为社区治理的参与者和助力者、社区服务的提供者与施行者,在“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如何切实承担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展现出自己独特而强大的功效,是专业社会工作在新形势、新格局下面临的又一新课题、新任务。这一课题和任务十分重要,对此,专业社会工作应给予充分重视,并着力研究、思考、探索、解决以下一系列问题:与传统社区相比,“智慧社区”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有哪些特点?“智慧社区”中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包含哪些主要内容?有哪些与以往不同的、新的服务形式和服务手段?传统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方式、方法,在运用于“智慧社区”时,有哪些需要改进和提升之处?如何改进、提升?在“智慧社区”从事专业社会工作服务,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等等。
凡此种种,都要求新时代专业社会工作者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突破传统思维,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才有可能实现创新创造,实现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