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氛围营造个案案例

 社会工作文章摘要:家庭氛围营造个案案例 经过多次与服务对象沟通交流,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比较全面的掌握了服务对象的信息,并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做出了分析。

助力困境儿童家庭,让困境儿童在幸福中成长

 

文/九龙坡区众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黄燕

 

一、案例背景

(一)服务对象基本资料

涵涵,女,10岁,小学四年级在读,学习成绩中等偏上。平时说话声音很小,基本不与人交流,在家里服务对象能与家人正常交流,可是在外面一句话也不说。

 

(二)家庭氛围以及成长经历

服务对象的父母常常因为教育观念不同而当着服务对象的面吵架,服务对象的姐姐性格比较强势,在家中时常欺负服务对象,家庭氛围导致服务对象安全感不足,自信心薄弱。

 

二、案例分析

经过多次与服务对象沟通交流,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建立了良好的专业关系,比较全面的掌握了服务对象的信息,并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做出了分析。

 

1.服务对象缺乏安全感。服务对象的母亲相对来说比较强势,平时喜欢在网上学习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对孩子的教育注重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父亲性子很急,说话很直接,对孩子的教育只关注成绩,一旦孩子没有考好,他就会对孩子很凶。母亲与父亲意见不合时便当着服务对象的面吵架。因为父母吵架,服务对象长期处于不安的氛围中,因此服务对象没有建立良好的安全感,导致服务对象安全感不足,依恋关系也没有建立。

 

2.服务对象自信心不足。因为服务对象父亲的关系,服务对象对于成绩比较重视,导致参与活动较少,上台发言的机会也不多,自信心不足,再加上服务对象的姐姐平时也喜欢欺负服务对象,以至于服务对象在外面一句话也不说,很少表达自己,不敢大声讲话。

 

3.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网络薄弱。服务对象的母亲重视孩子全面发展,但是服务对象的父亲又很重视孩子的成绩,认为考不上好的大学便会低人一等,因为父亲当年高考差几分便考上大学,所以现在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因为成绩不好,也差几分便与好的大学失之交臂,因此他对服务对象的成绩格外重视。因此服务对象受父亲的影响,重视成绩,社交方面就比较薄弱,也很少参与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导致服务对象没有朋友。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总目标

改善服务对象父母的关系,增强服务对象的安全感,提升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促进服务对象自信心。

 

2.具体目标

首先,改善服务对象父母的关系,增强服务对象的安全感。

其次,邀请服务对象参与社工活动,提升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入。

最后,应用优势视角和增能理论,让服务对象相信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提升服务对象自信心。

 

(二)服务策略

1.优势视角理论。优势视角相信人都可以改变,每个人都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力量与资源,社会工作者应该关注到案主个人及其所在的环境中的优势与资源,帮助案主发现他们的优势,促进案主利用优势与资源的能力,提升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

 

2.增能理论提出。个人的无力感源于环境的排挤和压迫,个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社会互动不断地增加,案主是有能力和价值的,社会工作者要为案主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让案主了解到自己是有能力和价值的。

 

四、实施过程

1.社会工作者真诚聆听,与服务对象建立了专业关系。

在与服务对象的会谈中,社会工作者运用倾听、接纳、真诚、同理心和尊重等方法,与服务对象建立了基本的专业关系,服务对象的父母也很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的服务。

 

2.改善服务对象父母之间的关系。

社会工作者了解到服务对象父母常因教育观念不同当着服务对象面争吵,对服务对象造成负面影响,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父母交流,最后服务对象父亲决定与服务对象母亲冷静交流,尽量不吵架,如果遇到问题自己先冷静两分钟,再与母亲商量一下,到底听谁的,谁去和孩子说,如何说。服务对象的母亲决定,表示自己也要注意控制自己的脾气,遇事多与老公商议,注意对服务对象的负面影响。

 

服务对象母亲与社会工作者抱怨家里的家务都是她一个人在承担,她感觉很累,快要崩溃了;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父亲交流,服务对象父亲表示愿意承担家务,减轻服务对象母亲的压力。社工与服务对象父母一起制定家务分工计划,把家务明确分工,服务对象母亲更加认可服务对象父亲,家庭幸福感提升,服务对象父亲家庭责任感提升,对于父亲角色定位更加清晰。

 

服务对象家庭环境较乱,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母亲交流,服务对象母亲意识到应该整理家中物品,给服务对象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服务对象父母开始整理家中物品,给服务对象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

 

3.社会工作者精心策划活动,邀请服务对象参与。

社会工作者开展“人际对对碰”成长小组活动,服务对象在小组中为组员分享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和《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故事,并在小组活动中认识了新朋友,社会支持网络提升;社会工作者还邀请服务对象参加黄桷坪街道小蕾花开心理咨询室开展的“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活动,服务对象勇敢上台分享了自己的作品,得到了老师赞扬,自信心得到提升。社会工作者引导服务对象参与了继承先烈遗志,歌颂红岩精神文化活动,并鼓励服务对象上台分享感悟,服务对象在社工的鼓励下,积极上台分享了感想,社会工作者给与了表扬,服务对象自信心得以提升。

 

4.社会工作者进行后续跟踪服务。

社会工作者通过不定时回访,了解服务对象家庭氛围巩固情况,以及案主社会支持网络情况。

 

五、案例评估

通过个案工作,服务对象的家庭氛围得到改善,服务对象父母现在已经很少吵架,遇到事情会沟通,不会再当着服务对象的面吵架,家庭氛围对于服务对象的负面情绪减少,家庭氛围更加和谐,服务对象更有安全感了。服务对象的自信心得以提升,服务对象之前都不敢当着很多人的面说话,现在有勇气上台竞选班干部,也能接受自己的失败。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得以加强,之前服务对象都没有玩的很好的朋友,现在服务对象朋友增多,甚至有很好的朋友。

 

六、专业反思

困境儿童大多都存在自信心不足,社会支持网络薄弱的情况,社会工作者要注重困境儿童的家庭氛围改造,让困境儿童在家庭氛围中获得安全感,从而提升困境儿童的自信心,让困境儿童知道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本文《家庭氛围营造个案案例》由社会工作者小编收集整理网络,并不代表社工网的观点,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社会工作知识的文章,请点击查看社会工作博客网其它文章,请关注社会工作者博客网,本文地址:http://www.shehuigongzuozhe.net/shiwu/gean/13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