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常的交流中,有些社区社工苦于没有案源,感觉很难开展个案。笔者与服务中心的其他社工通过问题研讨和实践总结,找到了社区社工挖掘个案的几个途径,可能不尽完善和成熟,仅作为同样奋战在一线的社区社工的参考。
在日常服务中挖掘
社工平常开展服务,可以发现一些潜在的服务对象。比如亲子活动,社工可以在服务中观察亲子间的互动,在分享困难、疑惑等环节,聆听服务对象的需求,以便发展成个案。再比如女性减压小组服务中,一位女性小组成员提出自己家里突遭变故,孩子突然不听话了,经常旷课、打架,情绪也不稳定,那么,社工可以在小组之后对这位女性小组成员进行跟进,尝试了解更多这个家庭的情况,进而发展成为个案。
在外展宣传时挖掘
通常社工在进行外展宣传的时候,都会向社区居民宣传和解释什么叫社会工作,社工可以提供哪些服务。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工不妨专门制作一些关于个案服务的宣传折页,集中展示社工经常接触的个案类型。
另外,还可以联合其他公益组织或社会组织同时开展,如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做SAS、SDS测量,或针对个人进行性格测试和分析,邀请律师或企业人力资源开展劳动法、合同法等咨询或宣传,如果有社区居民在这些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困惑,社工可以适时开展个案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外展宣传最好定期开展,这样会让有意愿进行咨询的居民有一个心理预期。
在入户走访时挖掘
入户走访是社工了解服务对象的最直观的方法之一。入户走访可以让服务对象在安全熟悉的环境中与社工进行谈话,更加容易使服务对象敞开心扉,社工的介入难度就会小一些。此外,社工的入户走访应有一定的目的性,有针对性地了解服务对象的特点。
例如,社工在入户时听到一位老人家向其他同辈说老伴身体不好,还经常抽烟,自己劝不动,那么,社工在走访的时候就可以重点观察她老伴的情况了。经过社工的资料收集及分析,决定是否对这一家的老年人开展专业性的个案服务。再者,在入户走访前,社工需要明确认识到自己应该去敲哪些门,提前建立不同类型的思维框架图。
在闲聊时挖掘
闲聊的作用不可小觑,在闲聊过程中让服务对象慢慢卸下心中的防线,增强对社工的信任。有时候,没有特别强目的性的谈话,反而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笔者做的个案中,很多都是从闲聊开始的。经过细心聆听和观察,社工可能就会发现一些特别之处,默默记下后再单独跟进。
在跟社区居民聊天时,居民会说到自己的朋友遇到了什么困难,询问社工怎样处理,社工这时就可以持续跟进了。社工需要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对居民的谈话表现出兴趣,这样的聊天才能顺畅。当然,挖掘个案的前提是,社工需要了解自己擅长沟通的领域,掌握这一领域人群的需求,提前做好准备。
借助外力帮助挖掘
社工要想多渠道获得外部信息和资源,必须要做好联系和沟通。首先,要做的是“推销”,让用人单位、合作单位或个人认识社工,了解社工的专业服务,让他们知道在服务对象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可以向社工转介或介绍。如居委会、工作站、街道低保组、街道职业康复部门等都是社工推荐自己的好去处。
其次,需要让用人单位、合作单位知道怎样转介。建立和完善个案转介机制,专门制作个案转介流程图,连同社工服务范围、社工擅长服务领域等介绍给用人单位、合作单位。最后,社工在接案后,要与转介方保持联系和沟通,让转介方认可社工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能力,这样的转介才会“有一就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