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粤穗社会工作事务所 霍红伶
一、案例背景
1.1 基本资料
姓名:马女士(化名)
性别:女
年龄:37岁
文化程度:大专
职业:职工
生理:身体健康,无家族病史、无既往病史。
心理:因亲子关系紧张产生焦虑、担忧情绪。
家庭:二胎家庭,家庭结构完整,大孩12岁,二孩6岁。
1.2 求助原因
服务对象是一个二胎妈妈,大孩是女儿,12岁,二孩是男孩,6岁。主诉因这几年把精力都放在儿子身上,对于女儿经常是管学习上的,目前与女儿关系越来越紧张;女儿经常脾气暴躁,情绪不稳定,而且喜欢招惹儿子,有时候会在父母不在场的时候动手打儿子,服务对象深感担忧和焦虑。
1.3 家庭背景
服务对象已婚,双职工家庭,育有一儿一女,女儿上六年级,儿子上幼儿园大班。服务对象在物流公司上班,工作比较繁忙,需要照顾家庭,二胎出生后,因精力有限,时间和精力基本都用在儿子身上,难免会忽略女儿的需求。
1.4 家庭经济
服务对象夫妻双职工,育有2个孩子,均在上学,有一定的经济压力。
1.5 社会环境
虽说现在社会文明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重男轻女的思想还是存在的。
二、案例分析(预估)
2.1 表征问题
服务对象反馈,女儿脾气暴躁,动不动就说好烦,喜欢惹儿子。不喜欢家里人指出错误的地方,老是以大声说话抵触错误。服务对象产生焦虑担忧情绪,很想教育女儿,但女儿已经进入青春期,有叛逆心理,母女关系越来越紧张,服务对象不知如何是好。服务对象需要调整情绪,处理好与女儿的关系。
2.2 理论及问题分析
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结构家庭治疗模式认为个人的许多问题是由不良的家庭交往产生的。结构家庭治疗模式不直接解决个人问题,而是致力于改变家人的交往方式,并通过改变家庭的结构与交往方式,充分发挥家庭的功能,改变个人行为,并使之稳定持续,从而使服务对象的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案例中,服务对象与儿子以及女儿的关系,形成了病态的家庭结构:联合与对抗(纠缠与疏离导致部分家庭成员结成同盟,部分家庭成员相对疏远乃至对立),即妈妈和儿子形成同盟,妈妈的精力都用在儿子身上,与女儿相对疏远,女儿与儿子发生矛盾冲突,妈妈只教训女儿,这样形成了妈妈和儿子联合对抗女儿,也就是女儿口中的:妈妈和弟弟是一伙的。
2.3 需求分析
1)服务对象产生焦虑、担忧情绪需要得到有效排解;
2)服务对象陷入病态的家庭结构模式中,需要修正病态的家庭结构,重构良性沟通互动模式;
3)服务对象母女关系紧张,需要缓解亲子关系。
三、服务计划
服务目标:
1)协助服务对象排解焦虑、担忧情绪;
2)协助服务对象改善服务对象家庭的沟通互动模式;
3)协助服务对象缓解母女紧张关系。
服务策略:在接案阶段,社会工作者发现了服务对象与儿子以及女儿的交往方式,形成了病态的家庭结构,尝试运用结构家庭治疗模式理论分析、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求。在收集资料阶段,社会工作者运用倾听、积极回应等技巧,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的专业关系,尽可能全面地了解服务对象的情况。在介入阶段,社会工作者运用同理、肯定、鼓励、正向引导等技巧,引导服务对象宣泄焦虑担忧的负面情,让服务对象看到自己女儿的问题,服务对象自己也有责任,激发服务对象改变的动机和执行力,最后社会工作者引导其修正联合对抗的病态结构,形成新的良性沟通互动模式,最终从根本上解决服务对象焦虑担忧情绪、母女紧张关系的问题。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初期阶段(第1个月)
目标:建立专业关系,收集资料,协助服务对象缓解焦虑、担忧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实施过程:与服务对象谈话,社会工作者认真倾听、及时回应以及引导服务对象诉说和排解对于生活以及女儿的焦虑担忧情绪;从而减轻服务对象的心理压力与焦虑情绪。
服务对象一开始觉得仅是女儿的问题,例如:女儿脾气暴躁,经常招惹弟弟,还会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欺负弟弟,甚至动手打弟弟,经过社会工作者的分析和引导,服务对象慢慢开始意识到,出现这些问题,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而调动了服务对象改变现状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中期阶段(第1-2个月)
目标:协助服务对象改善家庭沟通互动模式。
实施过程:与其一起分析女儿出现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以及应对策略,尝试了解女儿的想法与感受,改变家庭联合对抗模式,形成新的良性互动模式;
一方面与服务对象女儿面谈,了解女儿内心的感受与想法,分析评估问题的根源,有助于协助服务对象更了解女儿,清楚女儿的需求,从而更好的与女儿沟通互动。另一方面邀请服务对象参加亲子沟通技巧提升小组,提升服务对象亲子沟通技巧,同时布置家庭作业,让服务对象尝试用学到的亲子沟通技巧尝试与女儿沟通,并反馈效果,社会工作者及时肯定积极正面的效果,鼓励服务对象总结成功的经验,肯定并鼓励服务对象把成功经验延续到日后与家人的相处和沟通互动中,加强其家庭支持。
例如
服务对象女儿表示:“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弟弟卖了,这样爸爸妈妈就能全心全意爱我。”
社会工作者澄清:“其实你最希望的是爸爸妈妈能够多点关心和爱护你对吗?”
“是。但是妈妈跟弟弟是一伙的,每次我和弟弟有矛盾,妈妈都是帮着弟弟,受责罚的都是我!”
“其实你希望妈妈可以公平公正处理你和弟弟的矛盾冲突,对吗”。
与服务对象女儿的面谈中了解到,服务对象家庭已经形成联合对抗模式的病态结构,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及其女儿认识到问题背后的需求,一步步引导其改变家庭联合对抗模式,形成新的良性互动模式,引导服务对象尽量公平公正对待两个孩子,遇到两个孩子的冲突,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同时引导服务对象女儿尝试多与家长正面沟通,表达自己的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末期阶段(第2-4个月)
目标:协助服务对象缓解母女紧张关系。
实施过程:引导服务对象多关心女儿的感受,从本质上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缓解母女紧张关系。引导服务对象运用家里的其他资源,例如孩子的爸爸参与进来,多陪伴儿子,服务对象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多关心和陪伴女儿,运用学习到的亲子沟通技巧改变原来的沟通方式,形成新的良性沟通互动模式,让女儿重新感受到来自妈妈的爱以及家庭的温暖,稳定持续的良性沟通互动模式,从根本上改善母女紧张关系,消除家庭成员之间的隔阂。
五、案例评估
1)协助服务对象排解焦虑担忧情绪,此目标达成情况良好。服务对象的负面情绪得到有效缓解,由开案时焦虑、担忧、无所适从,到结案时的乐观、从容,有信心面对未来;
2)改善服务对象与女儿的沟通模式,此目标达成情况良好。由开案时女儿宁愿出去玩或者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也不与服务对象沟通,经过社会工作者辅导后,服务对象开始认识到自己也有做得不足的地方,多关心和陪伴女儿,改变原来的沟通方式,目前女儿的情绪也慢慢开朗起来,也愿意和服务对象诉说,对于弟弟也逐渐减少了招惹的次数,家庭成员之间形成良好的沟通互动模式;
3)缓解母女紧张关系,此目标达成情况良好。服务对象多关心和陪伴女儿,同时注意沟通技巧,女儿感受到母亲的关心和爱护,沟通也逐渐增多,双方的关系得到缓解,趋于和谐。
六、专业反思及总结
随着二孩政策开放后,不少家庭迎来了二孩,由于时间和精力等分配不均,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家庭问题,例如本案例中,服务对象与儿子以及女儿的交往方式,形成了病态的家庭结构:联合与对抗(纠缠与疏离导致部分家庭成员结成同盟,部分家庭成员相对疏远乃至对立),即妈妈和儿子形成同盟,妈妈的精力都用在儿子身上,与女儿相对疏远,导致女儿招惹弟弟,妈妈教训女儿,这样形成了妈妈和儿子联合对抗女儿,也就是女儿口中的“妈妈和弟弟是一伙的。”服务对象表示弟弟小需要更多照顾,也很可爱,不自觉的就会更喜欢弟弟,而姐姐应该以学习为主,主要任务就是管好学习,所以给女儿的感觉是“妈妈爱弟弟,不爱我,对弟弟有说有笑,对自己则是严加管教。”
社会工作者充分运用倾听、积极回应等技巧,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的专业关系,同时运用同理、肯定、鼓励、正向引导等技巧,引导服务对象宣泄焦虑担忧的负面情,让服务对象看到自己女儿的问题,服务对象自己也有责任,激发服务对象改变的动机和执行力,进而一步步引导服务对象朝目标方向改变,服务对象开始多关心女儿,尽量保证对于两个孩子一视同仁,必要的时候多关心女儿,多与女儿平等沟通,修正联合对抗的病态结构,形成新的良性沟通互动模式。
社会工作者始终遵循助人自助的理念,引导服务对象发挥自己的优点与能力,认为服务对象是建构解决历程的最大资源。引导服务对象积极学习亲子沟通互动技巧,并且尝试与女儿友好沟通互动。引导服务对象积极联动身边的资源,例如孩子的爸爸、爷爷奶奶等,让他们分担照顾弟弟的责任,服务对象可以抽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关心和陪伴女儿,缓解母女关系紧张问题。引导服务对象把自身经验分享给身边的亲戚、朋友,让他们引以为戒,不要因为二孩的到来忽略大孩的需求;同时也可以跟有需要的人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