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报告
一、个案基本资料
1、姓名:陈先生(化名)
2、性别:男
3、年龄:43岁
4、教育程度:小学
5、职业:工人(某戒毒康复苑进行场所康复)
6、个案来源:强制隔离解除(无缝对接)
二、疾病史、健康状况
身体状况良好,无伤残,无长期病患,无敏感记录,无严重疾病/受伤史。
三、家庭系统及状
2、生态图
(1)社工介入前
(2)社工介入后
(二)家庭背景/状况
1、生活环境:案主独居,居住社区为传统社区,邻里互助情形为冷漠,邻居未能
提供帮助。
2、家庭成员:已去世亲属:外公、大舅父、亲生父母、亲生兄长;在世亲属:86岁外婆、50岁有吸毒史舅父、60多岁的阿姨、后母、患有癌症的大嫂、两个侄子(其中1人患有脑瘫)、同父异母兄妹。
3、沟通型态及互动关系:案主与家人的惯常沟通模式为指责型,在意见不一致时无法采取理性沟通。86岁外婆与50岁舅父同住,与案主的关系疏离并有行为冲突;案主与60多岁阿姨有联系但关系疏离;与大嫂及两侄子关系矛盾且有言语冲突;与后妈及同父异母兄妹关系中断。
(三)财政状况
案主解戒出所时身上只有一千多元工资,另外从村经联社取回在强戒所期间村的分红及每月补贴的约几千元。出所后两个月内,案主用于住房、购置生活用品及维持日常生活开销,基本花光了所有积蓄,且在求职路上遇到困难,无收入来源。
(四)社交状况
出所后案主偶尔会与朋友相聚,在求职时候遇见困难曾求助朋友,但其朋友均为以前一起吸食毒品的“粉友”,在工作方面不能为其提供帮助,在朋辈关系上仅仅为一群吃喝玩乐的人。案主表示没有深交、可以谈心的朋友。
四、吸毒史和戒毒经验
案主从1989年开始在朋友的驱使下吸食海洛因,且持续吸食,未曾间断。另外,在1995年的时候也曾使用过麻古及氯胺酮,2000年的时候间中吸食冰毒。1998年至1999年期间,曾自愿戒毒1次,2000年至今已接受5次强制隔离戒毒。
五、犯罪记录
1988年曾因与人斗殴,被判服刑;
2005年曾因帮朋友买毒品,被判非法携带毒品服刑10个月。
六、问题诊断与预估
1、求职问题:案主出所后,曾到户籍地的服装厂、便利店、大排档等地方找工作,但由于年龄、学历及技能等不符合用人单位条件,并受到用人单位的歧视,让案主在求职路上不顺利。案主在多处求职无果后到村委向村书记求助,村书记尽管想帮助案主,但由于案主有多年吸毒史,在户籍地范围也很难找到愿意聘用的单位。案主由于长时间未能找到工作,生活经济来源无法支持及保障。
2、住房问题:案主在户籍地址有住处,但由于案主从2008年后就三次进出强制隔离戒毒所,该房屋处于常年无人居住及维护,已出现房屋的门被拆,屋顶瓦片穿孔、漏水等现象,家中用品由于常年无人使用,已发霉发黑。案主出所后也只能在村中某出租屋租房住,但由于长时间无经济收入,后因无法支付房租被迫搬离。
3、缺乏社会支持网络:案主父母双亡,其同父同母的兄长也去世,只剩下其患病大嫂及两个侄子(其中一侄子患有脑瘫)。另外,案主与高龄85岁的外婆和同样有吸毒史的50岁舅舅也较少往来,与同父异母的兄妹更无接触。其身边认识的朋友均为贩毒或吸毒人员,缺乏正常的娱乐及社会活动,还受到朋辈粉友的骚扰,较少获得正面支持与鼓励。
4、心理层面:案主的亲人及村中邻居对其印象较负面,故其感受到在社交生活及就业方面受到歧视和排斥,这种负面标签让案主自身感到耻辱,自我评价下降。另外,根据案主自己统计有26年的时间是在所里度过,多年封闭式牢狱生活,造成其社会适应及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回归社会的归属感降低。尽管社工曾多次与案主进行面谈,改变其不合理的认知,但案主也认为社会不能接纳其并难以在社会上正常生活生存。
5、家庭角色的缺失:家庭是实现社会化的基本单位,它帮助人们形成个人的社会性和理想使人的观念和态度社会化和内在化,完成自我认识的过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按照规范承担角色,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最终将个人引入社会。案主从小父母亲早逝,缺失父母亲教育的案主由其大哥管教,但大哥与案主的关系较差。父亲、母亲家庭角色的缺失,使其在成长生活的家庭环境不完整,也有造成其心理发展的缺陷,甚至出现犯罪问题。此外,案主也缺失了作为儿子孝顺父母、兄长的家庭角色,让案主自小丧失家庭温暖及组建家庭的勇气。
6、动机评估:43岁的案主接受社工服务后希望能改变过往的生活模式,以一种平淡生活的形式生活下去。案主在出所后的两个月内并未偷吸毒品,同时也拒绝参与贩卖毒品的活动。但就业的困阻让案主挣扎自己选择何种形式得到生存以及生活,并且不再重走过往的道路。
七、理论基础
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根据理论能把人的需求分成两大类、5个层次。两大类分别是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缺失需要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可引发匮乏性动机,缺失需要一旦得不到满足,则紧张消除,兴奋降低,从而失去动机。成长需要则是人类所特有的,可产生成长性动机,是人超越了生存保障后,发自内心地渴求发展实现自身潜能的需要。5个层次自下而上一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现实治疗法。帮助来访者认清什么是他们真正需要的,认清自己为什么需要这些;辅助他们对自己当前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评价,看看现有行为是否有益、有效、负责(对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言);协助他们选择负责任的行为,制订建设性的行动方案,以便作出改变,达到对自己生活的有效的控制。
3、认知行为疗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
4、增能理论。指个人在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互动过程中,获得更大的对生活空间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进环境资源和机会的运用,以进一步帮助个人获得更多能力的过程。
八、服务目标
(一)长期目标:协助案主树立理性戒毒信念,保持良好戒断效果,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
(二)分目标:
1、协助案主厘清身边可利用资源,提升案主运用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升案主的改变动机;
3、改善案主自我标签意识,检视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改变不合理认知。
九、社工介入策略
(一)阶段一:建立关系
1、无缝对接出所。社工在提前入所开展服务的过程中,了解到案主将于5月初出所,故社工提前入所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并提供服务,出所当天,社工从强制隔离戒毒所将案主接回中心并签订服务协议。
2、尊重案主。对案主而言,需要的可能是他人的尊重,而不是“浪子”、“流氓”、“垃圾”等污名,作为社工,要看到案主作为毒品的受害者,更要看到他是一个有自身潜能的个体,只不过暂时有困难,需要社工陪伴他一起走过一段艰难的道路。
3、倾听与同感。社会对吸毒人员持排斥的态度,就连案主的亲人也放弃了他,案主的内心一定有很多苦楚、茫然,需要有人倾听他的内心世界、同感他,这样他会觉得有人能理解他,致力于营造一种良好的有爱氛围,让案主在这种有爱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与体验,与社工建立信任关系。
(二)阶段二:评定
首先从案主的需求入手,看他出所后迫切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并根据这些内容及需要链接的资源来评估满足这些这些需要的可能性。案主目前遇到的状况为:无固定容身之处,无经济来源,没有工作,没有家人支持,社会支持不够,社交圈为以前的朋友圈,情绪易波动,自尊心强、情绪波动、脾气暴躁。在收集信息的时候,社工一方面通过与案主交谈时候观察及会谈获得,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他人反映来收集。
另外,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还需注意:1、注意一些非语言信息,这也是判断案主情况的重要依据。比如在谈及一些个人问题的时候眼神的飘忽,很可能是不愿意面对的事情。2、通过不定期上门探访来收集信息。通过观察案主屋内的环境来判断其近期生活的信息。3、重视案主给自己的“直觉反应”,比如案主对于自己是否信任,精神状态是否良好,与人相处时候的情况。将案主给予社工的印象反馈给案主,能促使案主反思自己的态度会给他人造成的印象。
(三)阶段三:计划
根据案主的需求情况与社工评估后共同订立服务计划。
1、现实治疗法。案主解戒出所后表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生计问题,但其求职道路并不顺利,一度进入困境当中,让案主有放弃现状并重回以前生活模式。社工运用现实治疗法理论开展工作,焦点案主目前行为,强调需由自己选择未来的生活而制定计划。
2、认知行为疗法。案主有很强的自尊心,而亲人及社区居民则是以歧视的目光看待案主,案主认为自己有吸毒的经历,连自己的亲人也不喜欢自己,因此,做什么事情也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不好。社工以认知行为疗法介入,协助案主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
3、利用社区资源,和经联社、社区、社事局、禁毒办、派出所等部门单位一起协助解决案主最迫切的问题,社工协助为主,帮助案主进行政策解读,鼓励案主积极采取行动,运用正式资源改变目前生活状态,尽快走出困境。
4、寻找案主的亲人,争取他们对案主的支持,尽管可能性较小,但也是其中一个资源来源。
(四)阶段四:取得资源
克服外在障碍:连接,与助人者、单位建立良好关系;协商:改善案主与助
人者之间的关系所采取的行动;倡导:外在环境中某些因素与案主所处环境处于对立面时,社工及机构站在案主的立场为其提出请求所采取的行动。
(五)阶段五:整合
在服务计划与实际开展服务过程中,社工随时检视服务计划是否得当及有效使用,
在确保正式资源能利用时实行多方支援。社工协助案主申请政府及社会资源,在户籍地区社会事务局的协助下在市救助站临时安置,并且申请到1500元的临时救助。在申请到康复苑进行场所康复的时候,社工提前与康复苑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并陪同案主前往。康复苑工作人员得知案主经济情况拮据的时候,作出暂缓上交保证金的决定,以使案主在经济上稍有缓冲。
(六)阶段六:巩固改变
自案主进入康复苑进行场所康复至今,社工保持与案主保持联系,巩固改变,给予鼓励、支持,增强自信心,必要时提供生活物资,协助案主渡过场所康复的经济
困境。
十、评估与结案
(一)评估
1、目标达成情况:社工介入后与案主回顾吸毒历程,表达过往的经历及自己最
真实感受,正视成功的自己及受挫的自己,帮助其理性分析生活现状,协助其树立理性戒毒信念。社工多次跟进,协助案主作出改变现状的决定,案主提出到某戒毒康复管理所进行场所康复及生活,利用资源改变现有生活模式,远离朋辈粉友,重新生活。案主得到政府、社区及经联社、社工的支持,成功申请临时救助,实现到戒毒康复管理所进行场所康复的计划。
2、案主评估:案主对于目前的生活状态尚算满足,尽管过程十分艰辛以及暂不能
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但案主目前接受进行场所康复,并认为自己仍能在戒毒康复苑内能有更好的表现。
3、社工自评:纵观整个服务过程,社工认为,合理、恰当地运用专业知识与手
法,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成功协助案主跳出困境,发挥其自身潜能,取得辅导成功的关键,然仍有不足与提升的空间。
(二)结案
按服务计划,社工与案主的服务目标达成,经与督导及主任批准,准予结案。
十一、后期跟进
目前,案主已进行场所康复4个月,现从所内工作人员及案主反馈,其通过自身努力,在工作上得到他人认可及较佳的成绩,从刚入所时候每月500多元工资到现在每月2600多元的工资,基本解决自身在所内的日常开销。另外,在思想状态方面,案主也希望通过自身努力保持良好操守,能成为一名成功远离毒品的康复者。
十二、对个案工作之反思
1、“无缝对接”是禁毒社会工作的专有名词,即是强制隔离戒毒和社区康复服务不间断衔接。当有服务对象即将解戒出所时,社工提前入所开展准备性服务,待服务对象回归社区后,立即开展服务。无缝接轨的运用,可以防止服务断裂,对预防复吸有重大意义。本个案服务中,社工提前入所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服务关系,成功说服服务对象接受服务,有了一个良好的工作开始。
2、政策倡导及资源整合。虽说服务对象有自己的潜能解决问题,但服务对象的局限在于其自身资源匮乏,或者即使有资源也来自于身边的“粉友”。基于这一考虑,机构与社工努力地为案主向政府、社区及社会救助组织等部门整合资源,让村民政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区社会事务局、市救助站,使其成为案主的有力服务者。正是通过以上多方的努力,案主才能在这4个多月取得这么好的成绩。
3、工作中的不足。社工将精力过多地放在了良好的专业关系的建立和维护上,从而遗漏了不少应该做的工作。例如,社工很多时候未能同理服务对象的情绪,如其在求职时候的困境。此外,社工也未能与服务对象缓和与家人的关系。这些工作的不足,也影响社工在辅导工作的开展,社工将此不足进行总结,日后可进行改进。
作者:黄泳芳、周绚 来源:中山市清风自游人公益服务中心,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