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关怀个案工作案例分析,消除负面情绪,积极面对生活

 社会工作文章摘要:生命关怀个案工作案例分析,消除负面情绪,积极面对生活 案主情况:生理方面:患有风湿、高血压、双脚麻木,行动不便,生活难以自理;最近去医院被确诊为骨癌,但案主自己并不知道。心理方面:自我价值感低,对生活有消极情绪,甚至有自杀念头,认为死亡是最好的解脱。


消除负面情绪,积极面对生活

文/重庆春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 贾 宇

督导:蒋红卫

接案日期:2017年7月17日

结案日期:2017年8月4日

个案介绍:姓名 ZWX  性别 男   年龄 78 岁           

入院时间:2013 年 5 月

 

一、个案缘起及情况分析

案主情况:生理方面:患有风湿、高血压、双脚麻木,行动不便,生活难以自理;最近去医院被确诊为骨癌,但案主自己并不知道。心理方面:自我价值感低,对生活有消极情绪,甚至有自杀念头,认为死亡是最好的解脱。

 

家庭关系:案主未婚配无子女,家中一共有三兄弟,自己排行老二,大哥和三弟皆因生病对生活失去信心,服药自杀。案主与几个侄儿侄女的关系都还不错,在住院期间,几个侄儿侄女都来看望过。

 

院舍关系:案主不喜主动与人交流,与院舍的同辈群体都比较生疏,只与个别老人关系不错;案主不喜欢麻烦别人,比较听从院舍安排,与院舍工作人员的关系都还不错;在寝室关系上,由于案主与其室友之前闹过矛盾,室友不愿与其过多的交流,平日里两人交流很少,甚至有时还会因一些小事而争吵,但自从案主生病后,便由其室友照顾,关系得到一定的缓和。

 

二、问题分析

生命关怀个案工作案例分析,消除负面情绪,积极面对生活

根据案主的生态系统图以及案主的基本情况分析,社工初步分析案主所面临的问题有:

非理性情绪的影响:案主从医院回来后,情绪低落,觉得自己活着没有什么意思,甚至产生了吃药自杀的想法,对于这种非理性情绪,需要及时的干预和矫正。

自我价值感弱,对生活没有希望:案主行动不便,上厕所都成问题,由此觉得自己活着没有价值,活着就是受罪,自己没有什么用,因而也需要回归当下,注入生活的希望和重建生活的信心。

缺乏人际互动和支持:首先在寝室关系上,案主与室友在经济利益上有过纷争,两人经常冷战,缺乏沟通与交流;其次在院舍同辈群体中,由于案主性格较内向,很少主动与人交流,所以与其他老人的关系也较疏远,而针对案主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走出自我,融入院舍,增加他人的支持是很有必要的。

 

三、理论依据

理性情绪疗法是美国心理学家艾丽斯提出的一种重要理论分析模式,该疗法最常用的是ABC理论,该理论认为影响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起的,而是由于经手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的不正确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导致的。因此若想改变某个人的消极情绪或行为障碍,就需要纠正他的非理性信念。个案中,案主由于长期病痛缠身,内心早已建立起了“身体不好了,人就没用了,就成为了别人的拖累,应该死去”的非理性信念,而这一非理性信念在近期得到了强化,产生了一系列的抵触情绪和行为,如认为自己活得没有意思、封闭自我、想服药自杀等。

 

因此,为协助案主解决其所面临的问题,非理性信念的介入是重点,其次是帮助案主重拾信心,更好的生活,再者就是缓和案主与其室友的矛盾,帮助其走出自我,融入院舍,以增强与院舍同辈的交流和互动,获得更多的外界支持,从而弱化案主的非理性信念,增加其对生活的信心。

 

四、介入目标

对案主进行情绪疏导,纠正案主的非理性信念,协助案主建立理性认知;

协助案主回归当下、重识自我,增强生活的信心;

缓解案主与其室友的矛盾,协助其走出自我,融入院舍,构建人际支持系统。

 

五、介入策略

 

第一阶段:纠正非理性信念,建立正确的认知

 

1.介入计划

让案主认识到“身体不好了,人就没用了,就成为了别人的拖累,应该死去”的这种想法属于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并通过缅怀往事,让案主在自己的成长和工作经历中,重新找到自己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以此来引导案主理性地看待自己的病情和生活,打消自杀的念头,建立起正确的认知。

 

2.介入过程

 

(1)建立信任关系,进行非理性信念的干预

社工刚接触案主时,案主大腿莫名的疼痛,走路都费力,案主自己说道他的双腿麻木已经是多年的老毛病,医院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自己只有等死了,情绪十分低落,甚至都想服药自杀,自己的哥哥和弟弟也都是服药自杀的。对此,社工通过澄清的方法,借助医生这个权威,追问道:是医院说的你只有等死了吗?案主答道不是后社工便趁机让案主放宽心,让案主认识到这其实是他的非理性信念,并将这一非理性信念是如何影响其生活的做了说明,同时也通过举例的方式强化了乐观看待生活的重要性。其次社工让案主具体说出侄儿侄女来探望他的细节,让案主感受到家属的关心和爱。案主向社工展示了侄儿侄女们给自己买的牛奶和蛋糕,社工借此强化案主应该看到现在生活的美好,好好的调养自己的身体,让案主重新树立信心,积极应对生活,不要让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担心。

 

(2)缅怀往事,寻找价值

案主从医院回来后情绪一直低沉,对自身价值感认同度低,为了寻找案主的价值,社工采用缅怀往事疗法,让案主回顾以往成功的事、过往的兴趣及艰苦的经历等,从而帮助案主完成“自我完整”的人生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案主回顾到:他以前辗转做了很多事情,然而条件有限,长期受冻便落下风湿,直到现在都不能根治。从案主对往事的回顾中,可以看出案主从事过很多工作,有过很多不同的经历。社工通过引导,将这些经历具体化,进而带给案主一丝成就感。并且在工作的回顾中,案主找到了自己双腿麻木乃至现在疼痛的病根,加上社工的支持引导,案主慢慢能理解自己现在的病情,且在缅怀过去的过程中,案主越说越激动,情感上也得到释怀,从而减少了案主的非理性信念。

 

3.过程评估

在这一阶段中,社工与案主一起分析了案主所产生的非理性的信念,让案主认识到自己的不理性行为和思想。在案主情绪低落时,社工及时给予鼓励、支持,并借助医生这个权威和举例的方式进行澄清,让案主重新树立信心,积极应对生活。此外,社工还运用缅怀往事疗法,让案主回顾生命正面经验,过程中社工以身体语言给予案主支持,主动倾听,鼓励案主抒发情绪,在引导案主回顾过往人生经验的过程中,对其经历进行鼓励和强化,让案主感受到人生价值所在,以此减少案主的负面情绪,有利于缓解其自杀的想法。

 

第二阶段:回归当下,增强生活的信心

 

1.介入计划

寻找案主的兴趣,并从案主的兴趣出发,让案主重拾当下、重识自我,并通过游戏的方式,让案主在游戏的过程中找到现在生活的价值和乐趣,增强生活的信心。

 

2.介入过程

 

(1)走进案主,了解其的生活乐趣

案主自从双腿疼痛行动不便,不能下楼后,生活方式便十分单调。一天除了偶尔锻炼以外,其他时间都是在寝室躺着看电视或者睡觉。为了改善案主的现状,进一步疏导案主的情绪,社工通过与案主一起回忆以前的生活,进而发现案主过往生活中的乐趣。过程中案主表示自己年轻时去了很多地方,也做了很多的工作,最多的就是在生产队,还做过生产队的队长兼保管员。说到此,案主还洋溢出自豪的神情,可见案主对自己以往的生活还是很满意的。社工便引导案主从工作中寻找到自身的价值,看到生活的意义。并与案主一起回忆了案主小时候做的游戏,案主表示四十年代时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的玩具可以玩耍,小时候唯一的乐趣就是与伙伴一起折纸。社工此时运用同理的手法,及时给予案主支持,说道自己小时候也喜欢做手工,并许诺案主下次一起玩游戏。

 

(2)回归当下,注入希望,增强生活信心

经过社工的几次介入后,案主与社工的关系日渐密切,也能够发现案主的负面情绪相较于开始有所减少。但由于身体原因,很少下楼,生活方式还是过于单调,案主对生活的积极性仍然不高。鉴于此,社工采用多元服务模式,一方面向案主介绍目前敬老院内有关老人的服务活动类型;另一方面也根据案主的情况推荐案主一些可以参与的活动。刚开始时,案主表示这些都没用,不感兴趣。但后期社工的每次探访均会带领案主做一些小游戏和手工方面的活动,针对案主表现不好的会耐心教授,表现好的给予及时鼓励,再加之以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督导案主完成。慢慢的,案主习惯了这样的方式,且到后期还会主动地给社工分享自己的 “作品”。自此,案主每天的生活相较于以前变得更加的丰富。在此基础上,为强化案主的自我认同感,增强自信,社工鼓励案主将自己的“作品”放于房间内进行装饰或赠送他人,同时也在敬老院的社工室内单独抽出一定空间对案主的“作品”进行展示,还拍照给案主看,而当案主看到自己的作品放在社工室内展示时笑得合不拢嘴,从中社工也能够感受到其对自我的满足。后期为协助案主此部分服务的持续性开展,不断的转移和弱化案主以往的非理性信念,案主的此部分服务已交由老年志愿者承接。

 

3.过程评估

前期,社工对案主非理性信念的介入后,案主的消极情绪有所缓解,也不再有自杀想法。故此,在本阶段的服务中,社工本希望带领案主以回顾的方式去了解案主的兴趣爱好,并以此来丰富其现有的生活,但在接触中发现案主的兴趣爱好并不明确,且自己对活动也无兴趣,故而社工转为了稍带“强制性”的服务介入,但在此过程中通过社工的支持、鼓励、监督和各种方式的强化,不仅让案主充实了自我的生活,还从中得到了自我认同,同样这对于其转移和弱化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减少危机事件的发生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第三阶段:缓和矛盾,构建支持系统

 

1.介入计划

通过与案主的室友交谈,进一步了解寝室矛盾的根源,鼓励双方做出改变,并且向案主的室友说明案主的情况,引导其对案主表示关注问候,给予案主更多的支持,缓解案主的孤独感。其次链接院舍资源,让老年志愿者探访队以及其他院舍有意愿的老人给予案主更多的陪伴,缓解案主的无趣感,给予其更多的情感支持。

 

2.介入过程

(1)了解矛盾的根源

社工最先接触案主时,案主便表示自己的室友很少和自己说话,两人一般采取冷战的态度。而为了进一步了解案主寝室间的矛盾,社工找到案主的室友,以面谈的方式,了解了双方生活中的相处模式。根据其室友的表述,他与案主的矛盾起源于两年前的一个偷盗事件。他的七百多元钱放在寝室,出去再回来后发现就不见了,他一直怀疑是案主偷的,但是也一直没有找到证据,后来就不了了事,自那后,他一直不想和案主有过多的交流,虽然现在的他表示已经放下了两年前的这件事,但是还是有点防着案主,故平时很少和案主交流。

 

(2)鼓励双方做出改变

根据与案主室友的交谈后,社工基本了解了案主寝室的矛盾起源。为了进一步缓和寝室矛盾,加强案主与其室友的交流,社工便向案主的室友说明了案主现在的身体情况以及心理的想法,与他一起探讨了案主现在的身体需求以及精神需求,并且鼓励案主的室友对案主表示更多的关心,平时回寝室时可与案主多交流,了解案主的生活及需求,他表示会慢慢做出改变。在与案主的室友进行交谈后,社工也将其室友的想法向案主做了反馈,并从寝室两人说话的频率着手,询问案主是否感受到了室友的改变,当案主给以肯定时,社工便鼓励案主向其室友表达感谢之意,并能主动的向室友表明自己的需求,多与室友交流,并且举例说明了这样做的好处,分析了大家的心理及性格,案主表示也很能接受,并表示愿意尝试着改变。

 

(3)链接院舍资源、构建支持系统

案主的消极情绪已经有所减少,为了进一步舒缓案主的孤独感,增加案主对生活的积极性,社工链接院舍的老年志愿者探访队定期进行探访,围绕院舍发生的新鲜事以及最近的新闻等与案主进行不定期的长期的交谈,以此减少案主的孤独感,让案主虽然不能出户但也能了解院舍发生的一些事情,增加案主对院舍的归属感。也通过院舍间的交流,互帮互助氛围的营造,和定期的探访,案主获得了更多人的关心,也构建了自我的支持系统。

 

3.过程评估

在这一阶段中,社工与案主的室友交谈,在了解寝室之间的矛盾起源后,通过促进双方改变,以此来调节了寝室之间的矛盾。此外,为了缓解案主的孤独感,社工从案主的室友着手,缓解了两人间的关系和增进了彼此间交流,而后又扩大了案主的交际圈,链接了院舍探访队的老年志愿者形成长期的探访机制,减少了案主的孤独感,也促进了其自我支持系统的构建。

 

六、效果评估

情绪得到疏导,非理性信念得以减弱:案主目前已经没有了自杀的念头,并且情绪得到了一定的疏解,没有再说到“自己已经没有用了”“医不好,只有等死”等这样的消极话语,对生活也有了一定的积极性。平日也在尽量的吃东西,即使胃口不好吃不下,也会喝一点牛奶,保证自己的营养够,并且坚持锻炼,能比较乐观的对待生活。

 

重拾了自我,生活价值得以提升:通过与案主一起回顾以往的经历,重回当下,充实自我生活,对案主进行不断的支持和鼓励等,案主已有了一定的自我认同感,对生活有了新的希望,也增强了对生活的信心。

 

矛盾得以缓和,支持系统得以初建:通过与案主室友的交谈,双方都表示愿意做出改变。目前案主与室友的关系也已转为正常化。室友会时不时的与案主交流,询问案主的身体情况,案主也很能理解其室友,平时生活中多注意谦让。其次社工也为案主链接了院舍资源,通过院舍他人的定期探访,及时给予关心和关注,案主对院舍的归属感增强了,交际圈更广了,能够获得的支持也将更多。

 

七、反思与总结

主动倾听、无条件支持有利于情绪的疏导。社工在服务过程中,充分运用主动倾听的技巧,对案主表示无条件的支持,起初案主情绪比较低落,缺少关心,社工在与案主交谈时,会不时的用身体语言,譬如点头以表示支持,让案主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然后,当案主回顾往事时,社工会以微笑表示对案主工作中价值的钦佩,让案主更加充满自信,体会到生命的价值。最后社工为其链接院舍资源时,也是对案主表示支持,从案主的需求出发。在本个案中,案主起初情绪低落,甚至有自杀的念头,但社工介入后,发现案主更多的是孤独、渴望被关注、被尊重,当社工对案主进行无条件的支持时,案主的需求得以满足,消极情绪也越来越少。在院舍中,老人们普遍会有孤独感,他们也渴望被爱被尊重,社工最重要的就是需要陪伴他们,主动倾听,给予他们无条件的支持。

本文《生命关怀个案工作案例分析,消除负面情绪,积极面对生活》由社会工作者小编收集整理网络,并不代表社工网的观点,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社会工作知识的文章,请点击查看社会工作博客网其它文章,请关注社会工作者博客网,本文地址:http://www.shehuigongzuozhe.net/shiwu/gean/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