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反思 | 孤残青少年职业培训课程设计

 社会工作文章摘要:服务反思 | 孤残青少年职业培训课程设计 在孤残青少年的职业训练课程设计中,常常需要将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程序进行不断拆分,细化,他们才能够理解,因此可以尝试从三个阶段去思考:

文/广州市成长动力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与资源中心 卜海建

 

课程为何而建?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孤残青年的就业,引入很多职业培训课程。在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中,大多数的青少年对目前社会所存有的职业概念是有一定的认知的。但是在长期庇护系统下,孤残青年长期情景式的抽离,对大多数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他们是没有概念的。如果服务对象没有相关职业形态的概念,仅仅是工作者想要去做,而直接引入相关的职业课程训练,我们作为该项计划或者课程的推进者,也会存在及其大的阻碍。究竟是工作员想要?还是服务对象觉得需要?很多时候服务对象被动式地接受整个职业训练的过程,而工作人员不断地区处理相应的问题,如姑娘,我们为什么要学呢?。

 

服务对象长期处于庇护性的环境中,衣食住行得到充分的满足。服务对象在这个环境中,我是否一定要学习呢?如果我不学习好像也可以。那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样可以令到感觉到自己的需要,进而发展他们精神需要呢?说到需要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你要开一个模拟超市,如果超市里面的产品都是服务对象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直接免费领取的,那这个超市的产品就不被服务对象所需要?如果这个超市里面的产品是服务对象想要的,但是日常是没有机会领取,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参与相关的课程训练获得相应的代币工资等才能购买的,那他的动机是否会提高呢?因此,我们去进行职业训练课程的设的时候,计需要充分考虑到服务对象人生和环境的必要性及需要性。

 

课程可以如何设计?

 

在孤残青少年的职业训练课程设计中,常常需要将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程序进行不断拆分,细化,他们才能够理解,因此可以尝试从三个阶段去思考:

 

职业初体验。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小组认识,丰富孤残青少年的见闻,有意识地引领他们去认识不同职业及环境。比如,要在院舍内开一家模拟超市训练基地,那残障青年对超市必须要有个了解,前期的过程工作人员要带他们去逛超市,其可以知道认识整体超市的布局、相应的产品、岗位设置、展示等。以往服务对象的内在建制是没有相关的概念的,那在这个职业初体验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在服务对象以往的认知体系中构建相关的职业概念。

 

见习所选定的1-2种职业。根据前期的职业体验以及因应服务对象的能力、个人兴趣,我们可能会引入一些合适的职业,让残障青年见习选择1-2种职业进行体见习。在职业初体验的过程中,服务对象心里开始有它。整个选择的过程是充分发挥残障青年的自主性的,其投入度也会大幅度提高。

 

实习阶段。第二阶段的见习后,服务对象对相应的岗位有了进一步深化的了解,确定自己要进行实习的岗位。超市的例子,前期可能选择了收银员和采购员两个岗位进行见习。在见习的过程中,相对采购员来说,可能自己更适合收银员的位置,工作人员可以协助服务对象去持续的尝试。

 

在庇护性的环境中,可能有些场所、岗位是没有的,那其实是需要工作人员去创设的。其一,因应相应的职业去建构标准化流程、执行与操练,比如说时间、着装、场域等。其二,去建立一个友善的的环境及友好的表达方式,服务对象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可以得到及时的支持。其三,需要创立一个合作的团队,在这个过程习得公民素养、公众利益最大化及私人界限等。

 

听说过一句话是,他们看不到外面的世界,那就把世界带进来。三个阶段的持续发展,并不是说他们就有充分的能力去适应外在社会的岗位挑战,而最重要的是在整个过程中不断构建孤残青少年的认知体系,去发展他们的精神需要。其实我们是可以依据兴趣、爱好、能力,协助长期在庇护性环境中的孤残青少年渐进式的发展人生。

 
本文《服务反思 | 孤残青少年职业培训课程设计》由社会工作者小编收集整理网络,并不代表社工网的观点,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社会工作知识的文章,请点击查看社会工作博客网其它文章,请关注社会工作者博客网,本文地址:http://www.shehuigongzuozhe.net/shiwu/qingshaonianshehuigonzuo/13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