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由被照顾到照顾他人的社工服务案例
文/广州市广爱社会服务中心 郑司艺 黄丹丹
两场突如其来的厄运,残障青少年的照顾雪上加霜
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让一个年幼孩子的智力发育迟滞(二级智力残疾),一家人的生活从此蒙上了一层灰色。如今小文(化名)已经25岁,在这个花样年华的年纪,但却无法拥有花样年华般的生活。不久前,又一场厄运降临到这个家庭,小文的父亲得了重病,母亲需每天在医院照顾父亲,唯一的姐姐也已经出嫁;母亲临时将小文托付给姑妈照顾;试想若照顾者老去,无力照顾,那小文该何去何从?
全方位分析评估,针对性服务介入
社工从小文的个人(生理、心理、社会)、家庭、工疗站等系统进行评估,发现小文自身的优势:为人乐观、喜欢与人交谈、喜欢做、制作糕点及手工(参与过服务),且家人对小文的支持充足;社工还运用《自我照顾评估量表》进行评估小文的自我照顾能力,发现小文在“食”方面存在困难,处于被照顾的状态;在“衣”、“住”、“行”方面都有自理能力。其次,由于社会的歧视及自身的缺陷,小文略显自卑。于是社工决定在“增能”及“优势视角”的指导下,对小文进行自我照顾能力训练——“食”,并提升其自信心。
社家联动,分工合作,助其提升烹饪技能
社工从小文的兴趣爱好着手,与其建立专业关系;小文非常喜欢手工制作,社工陪伴小文一起做手工,家访时,小文向社工展示自己的手工作品,社工真诚地回应说“好精致,可以教教我吗”?这时小文也开心地回应“可以”。
谈到“食”自理的时候,小文也很认同要学会自我照顾,于是社工与小文、其父母开始制定训练计划;由于小文母亲要照顾其父亲,暂由社工陪伴小文从买菜开始做起;买菜过程,由小文来主导,在遇到困难的时候,社工便会提供支持,“社工姐姐,我不知道怎么和老板沟通买菜”小文道,社工决定以情景模拟的方式,协助小文联系如何与买菜老板沟通及沟通的的内容。刚开始的时候,由于记忆力不强、语言组织等问题,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小文稍显些许失落;社工鼓励道“没事,我会陪你一起练习,直到你学会为止”,小文又慢慢开始模仿学习,经过多次模拟之后,小文勇敢踏出第一次,与老板沟通其来,从价格、菜的名称、新鲜度、售后找零钱等,虽然过程中,小文还是紧张,但最终还是买菜成功。
接下来的烹饪,则由小文母亲协助指导。从准备食材、处理食材、料理食材,全程由小文主导,由于小文很少用刀具,在切菜的时候,小文母亲一直跟随在旁,以护其安全;偶尔小文母亲也会与小文唠叨几句“盐应该这样放,水放得太多了......”,但小文并未气馁,继续一步一步地学习,经过2个小时的艰难制作,最终完成了午餐;吃饭的时候,家人细细地品味道“嗯.....还不错,还要继续加油”,小文得到家人的肯定,顿时满脸笑容,香喷喷地吃着自己做的饭菜。
多方提供平台,助其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介入的过程中,小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代替小文做事情;社工引导小文的母亲看到小文的优势和成长,分析熟能生巧及小文自我照顾的重要性,最后小文母亲同意多给机会小文锻炼,比如独自去买菜,尝试询问价格、挑选、付钱;回到家中,小文自行处理食材、烹饪;第一次独立做饭这件事也让其倍感欣慰“原来我的小文也会做饭了”。
此外社区中有一位与小文相似的残障青少年想要学习手工制作,在多方协调下,社工为小文提供平台,让小文运用自己的兴趣来教授他人学习,过程中相处融洽,有说有笑;而小文也从中获得了成就感“好像自己也有点作用了”小文道。
“食”会自理,由被照顾转换为照顾他人
经过多次的陪伴、辅导,小文现在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家庭烹饪工作,并且主动承担工作;每次与小文会面都会自豪地说“社工姐姐,你看我学会煮饭啦,我还会去医院帮爸爸拿药”。以前是小文被照顾,现在是小文照顾家人,看到小文的成长,家长和社工都倍感窝心。从此小文一家的生活又多了一缕阳光,带着温暖,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