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基本情况
(一)活动名称
精“菜”暑期·玩转市场——红色M站儿童夏令营
(二)活动对象
个体经营户子女(4-6年级学生)
(三)参与人数
20人
(四)园区的基本介绍
2019年11月,以田寮农贸市场基本特点为切入点,以红色元素遍布市场、红色服务覆盖周边、红色成效影响长远为目标,结合市场人流最密集、人群最丰富的、与群众距离最近的实际特点,通过党委领导、党员实践、社工服务、铺主自治及义工互助的“五方联动”体系,结合“MARKETV”功能区为居民开展七大类服务,建设成为光明区第一家建立在农贸市场中的,高人气、有特色的党群服务高地。其中,市场经营户为主要服务对象,其次是周边居民。
目前田寮农贸市场有9种档铺类型,共有359个档口。市场周边居民小区有廉租房、商品房、单位型小区等不同类型的居民区,居民之间的情况各异、居民生活水平也各不相同,在思想理念、服务需求和标准上千差万别。在卫生及管理方面,环卫工人、安保人员及市场管理员会严守自己的工作岗位,为居民提供一个干净整洁、秩序优良、宽敞的交易市场。据工作员观察,市场摊铺主参与活动的频率较低,周边居民参与活动的频率较高,但经过走访得知,摊铺主之间的互动比较密切,会一起学习跳舞、唱歌等技能。
二、活动背景与目标
(一)活动背景
据了解,市场经营户一般凌晨4点就要去拿货,最晚开档的也是7点,就这样一直忙碌到晚上9点左右,在孩子的教育上,基本上没有时间顾及到。据悉,工作员根据往期活动中服务对象的反馈及走访调查得知,大多数的经营户孩子从小就是在城里长大的,对于农作物方面的知识是不太了解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青少年除了在校学习之外,放假期间,都是报名学习一些有关跳舞、唱歌等的兴趣课程,而对于农作物方面的学习是比较少的。现在的青少年获得食物大都来自商店或市场,对于农作物的成长环境及成长规律等方面的知识是不清楚的,那要怎样才能将食品与原生态的农作物联系起来呢,如何让青少年能够快速的接收农作物方面的知识,激发青少年对农作物的学习兴趣。
2020年7月27日—7月31日,红色M站开展了为期5天的“青少年农作物科普教育夏令营”,以“蔬果”类食品为导火索开展一系列有关农作物的相关课程,联合市场经营户及户外爱心农场,传授农作物基础知识,让青少年们走进农作物的世界。
(二)活动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课程讲解+课外参观+实践操作的方式,一步步将农作物的相关知识传授于青少年,让青少年学会观察农作物的成长规律,了解农作物的成长环境,从而激发青少年对农作物的学习兴趣。
2.具体目标
(1)培养青少年对“蔬菜”的认识,至少认识8—10种蔬菜的名称及作用,并倡导“珍惜粮食”、“光盘行动”精神;
(2)让青少年意识到多吃“水果”的好处,进一步了解水果的重要作用,让青少年养成多吃水果、少吃垃圾食品的健康饮食习惯;
(3)通过生动有趣的食品安全童谣,让青少年快速掌握食品安全知识,懂得分辨伪劣食品,增强青少年的食品安全意识。
三、理论与方法
(一)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此案例中,为青少年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让社区里的青少年相互学习,相互成长,让青少年学会观察农作物的成长规律,了解农作物的成长环境,从而激发青少年对农作物的学习兴趣。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给工作员提供了有效的工作方向与策略。
(二)理论运用
观察学习在夏令营中的运用。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子过程构成,依次是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再生过程和动机过程。在夏令营中,学习者是青少年,而示范者就是工作员,在最初接触时,工作员需要与青少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确保在接下来的学习中,青少年能够更好的通过观察工作员进行学习;在保持过程中,工作员会将繁琐的农作物知识进行精简化,通过生动有趣的言语及形象的肢体语言将知识准确的传达给青少年,当青少年不能记住示范行为时,就无法通过观察进行学习,工作员需要用更加的通俗易懂的语言表现出来,让青少年更容易去接收信息;运动再生过程中,工作员会组织青少年将上节课所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学会正确种植“蔬果”类的食品;动机过程中,观察青少年是否还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还受到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榜样的示范行为进行的,因而榜样的条件会影响学习。所以在整体的活动开展中,工作员的榜样角色是非常重要的。
自我效能理论在活动中的运用。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也就是个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尊等方面的感受。在活动开展中期,在关系建立的基础下,工作员直接询问青少年不敢上台展现自我的原因,大多数青少年说道,不敢上台的原因是害怕别人嘲笑、怕说错话、不知道说什么等等。于是,工作员运用替代性经验的方法,将工作员自己的经验进行自我袒露,让青少年去观察和了解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提高青少年对农作物学习的自信心和实践操作能力,以及自我表达能力。
四、活动过程
五、评估
(一)评估方法及结果
(二)整体目标达成情况
整场活动过程中,活动签到率达到100%。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操作、职业体验、外出参观学习等多种形式,以常见的“蔬果”类食品来开启农作物的世界大门。在青少年的成长教育中,增加更多有关农作物的知识,同时将农作物中丰富的内容进行拆分,循序渐进的传授给青少年,一来可以不断的激发青少年对农作物的学习兴趣,二来可以影响更多的青少年去探索有关农作物的相关知识,让更多的青少年学习农作物知识。青少年在学习农作物知识及其他表现上,自我效能感明显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也为青少年营造了一个学习农作物知识的氛围,可以观察到青少年学习前和学习后有很大的改变,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这种主题系列的活动形式,我认为是比较可行的,适用于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有利于服务对象在活动过程中去发现学习的乐趣和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
六、专业反思
(一)链接资源时沟通的重要性
在一场资源链接服务中,工作员中介人的身份是显而易见的,起到赞助方和受助方之间桥梁的作用。其中沟通是非常重要的,那要如何去沟通,双方才能够有效快速的达成共识。当然,除了链接资源外,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遵循工作中个别化原则,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也要用不同的沟通方式进行交谈,使其活动顺利开展。本案例中,在与市场经营户沟通小摊主体验的环节时,由于没有给每位经营户进行沟通,而是挑选比较适合青少年体验的档铺,进行沟通,导致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有小部分经营户不太开心,当然对于活动本身是没有影响,不过为了营造更好的体验氛围,对活动开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要有全盘的考虑。
(二)青少年在活动的表现中需要及时给予支持和鼓励
在活动开展前期,部分青少年对于活动的内容是一概不知的,并且会比较被动,这时作为工作员作为示范者,更应该把状态调整到最佳,寻找青少年感兴趣的话题引出活动主题,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更好的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无论是在作品展示和分享总结中,工作员都要鼓励服务对象上台展现自我,但是在活动中会面对态度比较坚定不愿意上台发言的青少年,工作员也不能够放弃不管,为了不影响课程的开展进度,工作员在结课后应及时与青少年进行沟通交谈,并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让其能够在下一节课中,勇敢的站在台上发言。
(三)从活动延伸到社会层面
当今社会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许多家长都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在学习上除了在校学习外,还会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和课程辅导班。但是往往会忽略让孩子们学习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基本的生活知识,而这些都归属于农作物的内容中,在小学阶段,是学习新知识的好时期,但是在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却极少接触到有关农作物的知识,即便接触到也是比较泛。而本次夏令营的主题正好填补上青少年对于农作物这门课程的学习,让小学阶段的青少年更容易的去接受农作物这方面的知识。接下来需再进一步拓展农作物的知识,继续围绕主题开展系列活动,逐步的去普及更多农作物知识,让更多的青少年学习农作物知识和了解农作物生产方面的科学技术水平。
在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印发,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问题,由此可见,“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我认为青少年学习农作物知识,应从小培养,从最基础的开始,不断激发青少年对农作物学习的兴趣,培养更多的青少年去研究学习农作物,为国家人才培养上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作者简介
张怡思,现任深圳市光明区和合社工服务中心驻玉塘街道“追梦·红色M站”田寮农贸市场党群服务中心一线社工,毕业于广东青年职业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在校期间,曾担任辅导员助理,参与了2018年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中“七月向日葵实践队”荣获全国优秀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