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卫家蓉
单位 | 成都市郫都区红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一、宏观背景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每个社会成员都是主体,均有参与的责任与义务,也强调了社会治理成果将为人人共享的庄严承诺,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共同体提供了重要遵循。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安置社区、混合型社区,老旧院落社区,随之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何在农村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的治理路径,则是当下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的重要任务。
二、项目背景
花园场社区位于成都市郫都区的西部,友爱镇政府驻地社区,全村人口4161人,面积约2.71平方公里,社区分为安置区和散居两大片区,从2015年起,由于场镇拆迁,所有居民都安置在位于花园场辖区内的“七里香新型社区”中,在这个安置小区内,50%是由拆迁中的其他村安置户、流动租住户、外来购房户组成,是一个典型的拆迁安置混合小区。
小区无物业服务、公共空间紧缺、环境卫生脏乱、停车难、居民融入度低等,小区的治理属于由居委会掌舵划船,传统的自上而下模式。
三、问题及需求
1、小区基础设施滞后,无物业服务,导致停车难、环境差。
2、社区居民来自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有差异,导致小区管理的难度大,居民归属感低。
3、居民身份的转变,生活习惯的不适应,造成小区私搭乱建、占用绿化带现象普遍。
如何有效的解决花园场社区的多元化需求,并在农村中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的治理路径,花园场社区联合郫都区红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以党建为引领、居民自治为核心的“一核三协治”工作法,激活“神经末梢”,激发社区治理活力,开展“手牵手,邻里筑巢行动”。
四、实施路径4步走
一核三协治:在党建引领下,以居民自治为核心,以社区公共事务为内容,民主协商治理、社区多元化主体协同治理、社区居民协作治理而付诸行动。
(一)党建引领,夯实协商自治基础
通过入户走访,了解社区资源,搜集本社区中的所有党员,与党员三问三亮相结合,他们既要时刻以党员身份参与社区事务,又要发挥党员员先锋模范作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整合社区资源(如商业网点、社区各类文体协会、“两新”组织,退休干部、能人志士,乡贤),通过走访、推荐、发觉等方式挖掘居民骨干,逐步引导资源发挥自身作用,建立台账,实时更新。
(二)多元参与,提升协作治理能力
成立志愿服务队,建立楼栋单元长队伍、社区物业服务部,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居委会为主导,居民为主体”的居民自治管理的组织架构,突出治理主体。通过开展楼栋长会议,整理楼栋公约自治制度,上墙公示,为社区治理储备力量。
结合社区的现状,开展志愿活动,如“学雷锋”、“三带头”、“服务积分管理”,引导居民参与策划、参与实施,以社区商家提供公益积分的模式,逐步以党员或党员家庭带头参与到社区治理当中,多元参与、积极带动。
党员带头开展“绿化认领”、“环境增绿”活动,党员签订认领区域,楼栋长负责管理,居民负责参与的形式,促进社区融合,带动村民积极参与,共建和谐美好幸福社区。
通过开展居民在治理中担任的角色培训、外出参访拓宽视野的形式,以提升社区多元参与协作治理的能力。以社区公共事务为内容,社区中的多元主体形成一个资源互补的动态系统,共同为社区事务而努力,为治理社区付诸行动。
(三)聚焦问题,协同共治社区
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建立线上微信群,线下坝坝会、意见征集会等方式提出议题,征求意见,互动讨论,形成决议,推动实施。实现了社区与居民之间的高效沟通,提高居民的互动性,开展网络“文明家庭”“最美阳台”“清洁之家”的评选,充分调动了各个年龄段的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
坚持网格化管理构建“社区-物业-楼栋-居民”的四级体系,结合社区的治理需求,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停车位增位、停车棚新建、垃圾分类、乱搭乱建的整治,楼道美化等社区公共事务,均使用线上+线下的沟通方式,带动更多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共治中,社区衔接能源部门和节能公司、物业主导、社工引导、楼栋长商议,居民参与选址、规划、监督执行,解决了困扰社区多年的停车难、环境差的问题。
(四)手牵手、共筑社区和谐风貌
通过开展“优秀志愿者”评选,为小区树立良好的榜样和典型,思想引导,通过邻里互助搭建心灵的桥梁,形成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社区氛围。通过常规性的兴趣活动,社区安全活动,都由居民自主设计,居民自我服务,以此激发居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进一步展示社区活动,以群众文化为展示纽带,凝聚“主人翁”,服务周边的商业网点,发动社区中的居民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建立社区融合制,每月20日为“全民融合日”,保持居民的积极性、参与性;建立楼栋评比制:每月定期开展楼栋评比,使居民之间多加派交流、多互动。
五、服务成效
花园场社区以党建引领,“一核三协治”的工作方法,以社区需求为导向,整合居委会、社会企业、社会组织、自组织等多方力量,特别是在“一家人一家亲”的创建工作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为居民增加车位,增绿增服务,车棚新建、社区公益活动等,起到了居民议事、方案确定、实施监督等环节的共同参与,使邻里之间的关系得到融合,社区的和谐氛围更加突显。使小区得到可持续性的有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