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市黄埔区普爱社会工作服务社 紫雪
一、案例背景介绍
服务对象:A社区8-11岁性格内向的异地居民
调查得知,A社区新市民子女有困难时,没有任何朋友支持的占了23%,并且缺少必要的交友技巧,对于朋辈交往存在一定的困惑;只有5%的调查者乐意与校内同学交友;以往服务中,社工访谈了20名7-11岁的异地居民,其中8名表示不爱说话却不知如何表达,所以经常选择沉默。
处于该年龄段的新市民子女,他们的生活圈子主要围绕家庭、学校、社区,在父母工作繁忙且缺少朋友的情况下,校园成为一个他们相对熟悉且占主要位置的成长环境,但对于这类群体,在学校也是不知如何表达内心的想法,导致难以和同学建立关系,影响儿童成长。
二、预估分析
个人层面:相比性格外向的儿童,性格内向的相对不引人关注,但是他们同样存在表达自我的需求,只是可能不善于口头表达又没有找到其他表达方法,所以这类群体存在自我成长的需求。
家庭层面:建立并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有效的沟通必不可少,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忙于工作不善于与孩子谈心,孩子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心声,慢慢导致沟通链断裂,长期不解决可能导致各种家庭问题,了可能出现严重的家庭悲剧。
三、服务目标及计划
(一)整体目标:
提高组员的人际沟通能力
(二)具体目标:
1、小组结束时,6名组员对沟通技巧的认识至少有提高1分;(0-10分)
2、组员主动与他人沟通的比例比最初增加70%;
3、小组结束2天内,6名组员均能把至少一种沟通技巧运用到生活中。
(三)服务策略
以“沟通理论”和“体验式学习理论”为基础,采用发展性模式,注重让组员在体验中学习,强调知识、经验及转化三个层面的内容。
结合儿童爱玩的天性,把各种沟通和表达技巧融入到游戏中,让组员在玩乐中学习;在社工的引导下巩固和反思;在社工和其他组员的鼓励中,把学到的内容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并且运用到实际生活;小组旨在以小见大,组织同质性的儿童,鼓励他们在熟悉的社区居住环境学习一些沟通和表达技巧,找到最适合自己沟通的那颗“星”,并且把这些技巧运用到实际的校园交友、社区交友、家人相处等人际沟通中。
(四)服务主要计划简介
节数/主题/目标
环节名称
环节目标
内容简介
第一节
主题:有缘来相识
目标:组员之间彼此认识,确立小组规范。
“造反”游戏
活跃气氛,通过口令引起组员对的专注,暗示小组内容之聆听。
组员做出与社工指挥相反的动作。
异样五指山
促进组员之间的认识,启发小组内容之书信语言。
画手指,分别写5个自身特征,互相抽选五指画并介绍对方。
我们的希望树
形成小组规范,强调小组动力。
共画苹果树,并把小组期待写在苹果贴后粘在树上,讨论并把约定写在树干,签名。
我的光荣我做主
让组员自主订立积分规则,引导组员定位自身角色。
由组员讨论出加减分的条例,并实行自荐加分。
填写前测量表
评估组员参与小组前的自身情况
第二节
主题:再聚望相知
目标: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明确沟通的必要性。
热身:123木头人
帮助组员迅速融入小组,回顾上节内容。
组员带领,带领者可在本节自荐加分。
砌图游戏
增加组员之间的互动,增强他们对小组的归属感与安全感。
将切开的A4纸拼接成一句完整的话“我们在一起,共同努力,加油”;并引导大声读出。
我是故事王
引导组员思考聆听与表达的重要性,为下节内容做铺垫。
每人分别描述漫画,其他组员猜测画面内容。
填写“光荣榜”
回顾契约,强调小组结束时的积分奖,保持组员的参与热情
根据规则,自荐或他荐填写“积分榜”。
第三节
主题:倾听是首意
目标:学习沟通中的倾听技巧
热身:数字游戏
活跃气氛,帮助组员投入小组内容。
组员带领,带领者可在本节自荐加分,选出人员回顾上节内容。
捉虫游戏
学习沟通技巧之倾听,启发组员掌握倾听需要专注和积极参与。
集体玩;引导组员分享游戏中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
巧手撕纸
启发组员掌握倾听还需及时回应、澄清和不随意打断对方。
1、蒙眼,听口令撕纸,比较成品;
2、睁眼,听口令撕纸,比较成品;
3、蒙眼+放歌。听口令撕纸,比较成品;
4、讨论感受
新生的果实
巩固本节收获,为下节内容(书写表达)做铺垫
再次用苹果贴书写至今收获,依次贴到第一节的希望之树。
第四节
主题:语言之魅力
目标:学习沟通中的口头语言和书信语言技巧
小小指挥员
启发组员学习有效沟通需要倾听与表达相结合
分组贴鼻子游戏,模拟“咖啡馆”讨论整理收获。
不能说的秘密
启发组员可以通过书写的方式表达不想说出来的话。
组员朗读匿名信,结合自身情况分享信件对自己的影响。
家课:写一封信
鼓励组员体验以书信表达的沟通方法
书信内心的话,并在下节自愿选择分享。
第五节
主题:非语言奇迹
目标:学习沟通中的面部表情、肢体、姿势等非语言技巧
表情大串烧
启发组员学习面部表情的沟通技巧
1、每人抽取两张表情贴,并围圈依次表演,由其他组员猜测。2、头脑风暴,讨论在交友中,怎样的表情有助于沟通。
有口难言
协助组员体验用肢体、表情、姿势等与他人沟通
每人抽取一张指示纸,并围圈依次表演,由其他组员猜测。
第六节
主题:快乐解组
目标:巩固小组收获,分享活动感受,处理离别情绪。
共分享,齐进步
帮助组员在分享中回顾和运用所学的沟通技巧
鼓励组员分享信件。
鼓励组员回忆自己成功的沟通例子。
甜蜜的糖果
鼓励组员实践语言技巧赞美他人
每人分发纸张,写出他人的一个优点;
大胆赞美他人
鼓励组员分享解组之言
填写后测表
评估组员收获
邀请组员分发相关表格;
组员如实填写;
社工收集
庆祝与奖励
肯定组员的成长,强化正面改变
宣读“光荣榜”积分情况;
派发奖品;
合影留念
四、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第1节首先通过自我介绍和介绍小组内容,帮助组员明确小组目的,并且订立契约,形成小组规范,书写个人期待,帮助组员明确自己的目标。
第2节通过集体游戏,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让组员在小组内放心表达自己,并且通过“我是故事王”明确沟通的必要性。
第3-5节分别以“倾听是首意、语言之魅力、非语言奇迹”的主题,把各种沟通技巧融入到不同的游戏中,组员之间在互动的同时更深层次了解对方,针对每个组员擅长的沟通方式,社工给予引导和肯定,让他勇敢使用自己合适的方法与他人沟通。
第6节主要是引导组员审视自我成长和收获,给予组员信心把小组内学习到的沟通表达技巧运用到生活中。
五、成效评估及服务结果
小组通过前后测、意见反馈表、社工观察、访谈以及家课完成情况,从小组的目标达成情况、组员的自身成长来评估成效,具体如下:
(一)目标达成情况
目标
达成情况
依据
小组结束时,6名组员对沟通技巧的认识至少有提高1分
目标达成
(1)结合小组前后测,组员对沟通技巧的认识有提高,比如“我认为两者间的站位距离会影响沟通”前测的总分是35分,后测是41分。
(2)从6节小组中的观察得出,大部分组员是明白不同的沟通技巧的,当社工引导使用某种技巧时,组员可以及时作出恰当的回应。
组员主动与他人沟通的比例比最初增加70%
目标达成
(1)第一节小组时,组员之间都是不交流的,到了第六节,组员之间会相互开玩笑,而且在小组中,组员也有一起玩组员策划的游戏。
(2)有2位组员在反馈表中写到有认识了新的朋友。
小组结束2天内,8名组员均能把至少一种沟通技巧运用到生活中
目标达成
2名组员在小组后都有用书信语言和家人沟通;
2名组员使用肢体语言(拥抱)向家人表达爱;
1名组员使用书信语言向转学的同学表达思念之情;
1名组员勇敢向老师表达自己想更换同桌的理由
(二)小组成效
组员学到不同的沟通技巧。比如需要专注、积极参与和及时澄清的倾听才是有效的,小璇最初只会默默听主持人的口令,到后面她自己不懂的就会主动提问,其他组员也会帮忙澄清;
组员发现自己擅长的沟通方式,发现人际沟通中最亮的“星”。比如小欣,在前两节的主题是口头语言和书信语言,她的投入度很低,到了小组中后期,她自己也发现自己的肢体语言比较丰富,并且变得更加投入小组。
组员勇敢尝试使用新的沟通方式,借助这颗“星”,让自己变得更勇敢。比如小玲,她在最后一节尝试使用书信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哥哥的思念,虽然没有寄出去,但是从信中可以看出她表达了曾经不敢表达的东西。
六、专业反思
本次小组采用体验式学习理论,全程通过游戏、任务挑战,让组员亲身体会不同沟通表达方法,借助自我感受,在反思中成长,但是社工的主持能力比较欠缺,在引导分享技巧方面做得不足,导致刚开始时某些环节组员的领悟存在偏差,游戏体验后,社工的点睛特别重要。
小组的影响力不足,本小组的组员目前是提高了沟通表达能力,但是后续是否可以维持?跟他们一样的群体是否可以得到启发?这需要在小组后策划一些后续跟进策略,巩固并推广有效的成果。
第一次使用体验式学习的理论开展小组,社工自身也有所成长,积累经验,分别如下:
(1)开展小学生群体的小组,也应该相信她们有策划的潜能,她们策划的热身游戏,比社工设计的更加容易带动活动气氛;
(2)针对小学生群体的游戏设计,比较适合同一个游戏,不断升华,这样可以让他们快速了解游戏规则,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参与度,并且感悟更深。
(3)对于小组,社工的灵活性是很重要的,自身必须有多个备选方案,以备突发情况。
(4)积分的形式很适合在小学生群体使用,特别是给予权利让他们自荐加分,即使到这个小组的最后一节,积分没有什么特别的礼品,但是她们也没有去在意了。
七、督导点评
在广州的市郊,聚集着不少新市民子女,他们在并不熟悉的环境中的资源是很少的,随着社会服务的拓展,社工已经逐渐成为他们非常宝贵的社会资源。本文所描述的是社工精心策划的一个小组,原始的准备资料会更多,足以体现社工对孩子们的用心,如果不断地能有这样精心策划的服务,不断地拓展下去,相信会越来越多的新市民子女会在广州郊外度过美好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