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小手,童心同行 | 亲子陪伴小组案例

 社会工作文章摘要:大手小手,童心同行 | 亲子陪伴小组案例 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

文/重庆仁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李岳玄

 

一.服务背景

九龙坡区西彭镇农村留守妇女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以西彭镇“留守”妇女为服务对象,以精神文化关爱为基础,以家庭关系促进为保障,以实现增收就业为目的,不断完善农村“留守”家长关爱体系,促进“留守”家长家庭和谐,实现自我发展。项目期间,社工走访西彭镇28个村居调研发现,一些赋闲在家照顾家人的妇女,面临着日常生活、生产的压力,除此之外这些家长还面临着家教知识水平的限制、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等,与子女的沟通缺乏适当的技巧和方法,再加上大多数家长的权威教育模式,出现了亲子关系疏远、亲子沟通不顺畅等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社工通过组织开展“大手牵小手,童心同行”亲子陪伴小组,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二、服务计划

 

(一)小组理念

1.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家长通过参加小组活动,学习到良好的亲子教育技巧,改善亲子关系。

 

2.在家庭内互动方面,不同的家庭教养模式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同的,良好的教养模式可以使孩子向着积极主动的方向发展,不良的教养模式会导致他们向着攻击性、反抗性等消极的方向发展。比如,娇纵型、支配型、专制型、放纵型、冲突型的教养方式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而民主型的家庭模式有利于家庭成员的正常发展。另外,孩子具有可塑性和模仿性等特点,孩子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抚养环境,因此对这些环境中的要素进行调整,将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通过开展亲子陪伴小组,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了一个交流、沟通、展示、互动的平台,通过双方合作,透过互动过程,影响彼此态度、情感和行动,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还通过家庭之间互动交流,提升亲职教育能力,搭建家长的互助支持网络。

 

(二)小组目标

总目标:通过本小组的开展,带领组员们学习亲子互动的方式,旨在通过小组的形式带领组员们在小组中学习更好的与孩子互动,增加亲子接触,改善亲子关系,增进亲子相处技巧,促进孩子与家庭共同的健康成长,同时建立家庭之间的互动支持网络。

 

分目标:通过小组开展,一方面运用各种亲子技巧来增强和改善亲子家庭的互动沟通交流,家长组员掌握与孩子亲密互动的技巧,鼓励家长在生活中积极运用;另一方面让组内的孩子能够通过小组间的亲子互动,增进与其他孩子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服务计划实施过程

 

(一)建立关系,促家庭搭桥

第一节小组,通过社工介绍,让组员了解小组目的及内容,形成小组、组员相互认识,订立小组契约。活动开始,社工向组员介绍了小组的性质、目的及活动规则,让组员对小组活动有了基本认识。为了拉近组员之间的关系,社工引导组员参与破冰游戏“听歌识曲”,通过猜歌方式进行自我介绍,为小组营造了欢乐的氛围。然后社工引导亲子通过“卡点穿衣”的游戏,增进亲子互动,同时也让家长为小朋友们树立了积极参与、积极表达的良好榜样。最后家长和小朋友一起讨论并制定了小组契约,形成了小组规范,增强组员对小组的归属感。

 

在此过程中社工扮演着引导者、鼓励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引导组员真诚沟通,积极倾听他人的意见与观点,通过玩到一起、说到一起、做到一起,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和谐的小组氛围。

 

(二)互动合作,强亲子沟通

在第二节、第三节小组中,社工通过“爱拼才会赢”、“我是小小粉刷匠”等内容,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增进亲子沟通,通过互动合作,协助亲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社工引导亲子共同完成亲子拼图、亲子绘画等内容,在这个过程中社工发现小组中呈现出多种亲子互动场景,有些家长非常的急躁,完全没有给孩子发挥的余地,在孩子努力想参与进去的时候,家长会嫌孩子手笨。而有些家长则会完全放手让孩子去做。社工通过引导亲子合作、互动,引导家庭互助、交流,让每组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参与到活动当中,让家长明白合作、互动的重要性,积极帮助家长改变现状,重新与孩子友好相处,拉近亲子关系。

 

通过小组,社工帮助家长认识到与子女沟通、互动的重要性,同时让孩子在与家长的互动过程中能够体验到乐趣,进一步增进了亲子间的沟通交流及感情。

 

(三)沟通学习,搭心灵之桥

第四节、第五节小组中,社工通过有声绘本、亲子电影的方式,带领组员认识沟通的重要性,加深亲子间的了解和熟悉,促进家庭关系更加和谐。

 

透过绘本,社工引导孩子和家长发现新的自己,以“自画像”的表达方式,互画像及分享优缺点。“我的妈妈在我作业没做好的时候会吼我”,“我的妈妈平时很凶,我不敢和妈妈说话”。家庭通过绘画的方式,用图像与意象建立联系,让父母和孩子之间进行更有效更直接的交流,孩子们把一些平时不大敢或不大好意思和家长说的话通过绘画表达出来。

 

通过观影,影片讲述的是大雁大鹏与一对鸭子姐弟因缘际会而结成“南迁寻亲”小分队,一路经历了一连串惊险、刺激又有趣的冒险,并在这其中完成了自我成长的故事。在社工的带领下,孩子们进行观影分享,有的孩子从中体验到了团结的重要性;有的家长从中体会到了家的责任;更有的小朋友从中领悟到了家人的爱的伟大,通过以亲子观影和分享方式,有效地促进亲子间的互动与交流,增进亲子关系。

 

通过小组,组员之间的关系得到进一步提升,社工和家庭们的互动更好,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亲子间的距离,满足了家长因工作忙碌而缺少陪伴孩子的需求,促进了家庭关系的和谐。随着小组进入成熟阶段,社工协助妈妈们解决有关问题,让妈妈们在小组中获得新的认知、增强小组的凝聚力,小组后期妈妈们之间关系变得更加亲密了,开放性言行、投入程度比较高,对小组充满了信心。

 

(四)保持改变,营和谐之家

最后一节小组,通过“抖便利贴”游戏,让亲子间互相满足对方三个愿望,增进彼此沟通和感情。社工带领家庭一起回忆小组时光,鼓励组员们分享自己在小组中的收获与感受,有的家长表示通过小组自己和孩子的沟通有了很大的改变,同时也明白了对孩子的用心陪伴就是最好的沟通,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这个环节主要是让组员们能够思考,自己和孩子在这段时间的变化。社工最后祝福家庭们在今后的亲子教育中更加注重亲子互动,更加关注孩子们的成长。

 

虽然此小组完结了,但是家长们的联系不会到此终止,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家长们已搭建良好的沟通渠道,建立了微信交流群,不时在群里分享育儿经验。在后期社工也会通过邀请妈妈们参加其他适宜的活动、不定期走访了解后期的生活状况等形式对组员继续进行跟进,确保组员正向改变的长久性。

 

四、专业反思

整个小组中,社工的带领能够结合社工过往的工作经验加以展开,社工在小组前期阶段重点是让组员们能够相互认识,尽可能的融入到集体中,关注每一个组员们是否相互认识,他们每个人的特点如何,在过程中去观察、引领、关注等。

 

社工在小组中期的阶段则更多的是设置一些任务,让组员们去完成,而且会邀请小老师们出来表现,这样锻炼孩子们的能力,过程中社工会关注他们的变化,会陪伴他们一起分享,在过程中肯定和赞赏,引导他们表达对孩子的期望。

 

进入小组后期,在这个过程中其实组员们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他们会按照约定的时间正常的过来,会在小组开始之前自己沟通一些事情,分享去哪里玩了,社工在过程中也会回应到他们的问题,会告诉他们在家里用怎样的亲子互动方法会比较有效,鼓励他们在家里也可以用这些方法,试试效果,社工也会回访他们的反馈。

 

纵观整个活动过程,本次小组活动开展最具有意义的就是看到一些妈妈从“专制独裁的霸权”到“共同商议的民主”的变化,看到孩子们“令人头疼的恶魔”到“乖巧懂事的天使”。这些变化让孩子们眼里的妈妈变得温柔了,愿意将自己心中的小秘密和妈妈分享,亲子关系的逐步拉近,亲子沟通的逐渐顺畅。

本文《大手小手,童心同行 | 亲子陪伴小组案例》由社会工作者小编收集整理网络,并不代表社工网的观点,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社会工作知识的文章,请点击查看社会工作博客网其它文章,请关注社会工作者博客网,本文地址:http://www.shehuigongzuozhe.net/zonhenengli/xiaozugonzuofangfa/13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