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远志
单位 | 广州市心康社会服务中心
一、前言
体验式学习,是一个以体验为基础的,使得个体持续地适应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与所在环境不断冲突、和解。它有别于传统教育学习模式,它是参与式的学习活动,体验是基础,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中心,不再被动的从老师那里、课堂上、课本中接受知识。
根据笔者所在的《南沙精综2019需求调查分析报告》中显示,在200名康复者中,完全没有以及极少参与个人兴趣、朋友聚会、社会团体组织等闲暇活动的有35.01%,不能完全独立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有52.39%。说明不少康复者几乎在家,减少了外出与外界接触。
长此以往,则容易使得这部分康复者与外界隔离,沉浸在自我世界中,最终病情恶化。当然这部分康复者中其中绝大部分是受到残余病症以及药物副作用的影响,也会涉及社会歧视、自信心降低和社交技能退缩等方面的因素。
其实,精神康复者某种程度上与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区别,最大的不同是思维以及认知上的逻辑关系是否合情合理。康复者的内在与外界环境的交互过程与体验式学习原理不谋而合。体验式学习正是精神康复者在与外界的接触中解决冲突,修正认知的过程。在精神康复者小组中运用体验式学习理论可以使得康复者自主投入到体验中,获得知识,感悟,并将其“所得”应用于日常生活。
二、小组基本情况
(1)小组名称:“缤纷职业体验”成长小组
(2)小组性质:成长小组
(3)小组时间:2019年12月12日-2019年12月30日15:00-16:00
(4)小组节数:6节
(5)参加对象:南沙区辖区内精神康复者
(6)组员出席总人次:13人/67人次
三、小组背景
根据《南沙精综2019需求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在200名被访康复者中,有69人需要就业,占20-40年龄段的42.6%,占总体34.5%。问及怎么样才能成功就业,则如下图显示:
显然,大部分康复者都认为,病情稳定、职业能力提高、情绪稳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减少社会歧视有助于成功就业。
而另外一方面,社工在日常的走访过程中,有部分康复者认为职业并不能促进康复,更有不少康复者认为目前自己的身体以及精神状况不适合就业。显然他们把职业定位得过于狭义,并没有意识到职业其实就在我们生活当中,与我们息息相关,更是可以促使良好地康复。
基于以上结果,XX社工旨在通过职业体验的形式,让康复者们能够意识到职业对复元的重要性,促进其对职业有更多的了解,甚至促使康复者们在复元中工作,在工作中复元。
四、理论与方法
体验式学习理论以大卫.科尔的体验式学习模型为代表,他建构了一种体验式学习圈模型(下图)
该模型包括四个步骤:1.实际经历和体验;2.观察和反思;3.抽象概念和归纳的形成;4.在新环境中测试新概念的含义。该理论强调共享与应用,注重“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
“缤纷职业体验”成长小组以真实情景的职业情景体验为内容,体验后通过充分的互动讨论,让组员自主选择适宜的职业,最后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尝试。整个过程让组员理解职业康复也是复元重要的一部分,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促进组员更好地在社区中康复。
五、小组目标
1、80%的组员通过小组增加对3-5种职业的了解
2、70%的组员通过小组意识到职业康复的重要性
3、60%的组员通过小组找到合适的职业定位
六、小组实施状况
七、成效评估
(1)成效评估
(2)目标达成分析
八、专业反思
(1)体验式学习理论在精神康复者小组中的设计
亲身体验:在小组过程中,康复者需要融入环境中,经历具体体验,促使康复者进行观察、反思。开始的时候,大部分康复者在学习过程较为紧张,甚至会有退缩,充满了紧张与冲突。而在体验后,自信心得到提升,又充满了喜悦。这是一个是不断解决冲突的过程。
体验式学习是适应环境的过程:在小组设计中会有职业有农民、派单员、家庭主妇、超市收银员等职业的体验,它促进了康复者与现实世界的环境互动,让康复者更加了解自己,收获感受,并使得康复者在体验过程中进行自我观察和反省。在此过程中,社工应注重康复者的投入程度、参与的积极性、与环境的互动情况和行为分析等等,康复者才是小组中的主角。
(2)需要注意的地方
体验式学习是体验过程而不是结果。
首先,在体验设计的时候,注重的是体验过程而不是结果,建议将程序或步骤分化,使组员容易吸收和学习,提高自信心,减少其挫败感。
其次,没有必要一定要康复者去反思,社工应当注意什么时候让康复者去做,什么时候才让康复者想。
最后,在小组过程中,社工有时候会臆想组员在参加小组之后会有重大进步,但其实不然。
要知道,任何一个进步都是循序渐进的,特别是部分康复者自身服药之后就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显性病症。很多时候,通过社工手法让服务对象改变需要一年甚至几年的时间,有些则可能是无法改变的。社工在小组过程中,不建议去评判哪个康复者是最差的或者最好的。